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重启之吴邪是爸爸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原创女主  男神女神     

碧血青天

重启之吴邪是爸爸

仁宗虽仁,可他却并非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更不是一位明君。

仁宗一朝,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三冗”问题,所谓“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首先“冗官”,就是官员多,至宋仁宗时期,宋朝中央内外属官员的数量就突破万人,达一万七千人,而要知道疆域辽阔的唐朝,其官员的数量鼎盛时期也才一万七千三百余人,此时北宋的疆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可官员的数量却与唐朝相当,由此可见宋朝“冗官”的严重性。其次“冗兵”,就是兵士多,仁宗在位时,北宋的冗兵现象特别严重,全国军队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其军费支出占全国赋税十分之七。最后“冗费”,就是钱花得多,仁宗朝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都十分多。

“三冗”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冗官”、“冗兵”、“冗费”所需的钱财,无疑是掏空了北宋的国库。因此,此时仁宗在位,他最应该,也是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无疑就是尽快解决“三冗”问题,若不解决,则势必会造成国不稳,民不宁的局面。

仁宗虽是仁君,却并非是明君,他仁厚,但却也是优柔寡断,在治国上,他并没有特别卓越的表现

,这点从“庆历新政”亦可看出。当时,庆历新政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若是君臣一心,却是大有可为。本来,若是仁宗皇帝能够坚定的支持范仲淹,新法、针除时弊,北宋尚有复兴的可能。可是,仁宗皇帝却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推行新政根本目的不在于百姓,而在于稳定北宋的统治,此时他见朝中多数臣子皆反对新政,并有了动摇北宋统治的威胁,仁宗就决然的放弃了新政,放弃了范仲淹,去继续实行那迂腐的祖宗之法。

试想,如若仁宗是明君,他断然不会那么短见,就因为那些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就因为新政威胁到权贵阶级的利益,就放弃新政。要知道,庆历新政若能成功推行,于国于民皆是大为有利的,于国而言,国家能够因此焕然一新,走向更为繁荣昌盛的时代;于民而言,百姓的负担就能减轻,他们就能更加的安居乐业。可是,无奈的是仁宗就是一个短见的皇帝,他虽仁,但并不明,在天下和祖宗基业面前?他选择了祖宗基业。

而后,因改革的失败,仁宗的顽固不化,北宋的三冗问题是越发的严重,北宋国库入不敷出。此后,为了填补国库的空虚,及维持庞大的开支,仁宗只得是从百姓的手中掠夺财富,如庆历时期,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所言:

“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

,此时北宋的赋税是越发的繁重。此外,因宋仁宗对官员无底线的纵容,偏以概全,无论是谁,仁宗都讲求仁,致使民间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是越发的严重,“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越来越多的百姓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

简单的说,若仁宗真是明君,他就不会纵容官员去兼并土地,就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家破人亡,就不会放弃让国家再次富强的机会,就不会为了暂时的安稳去放弃整个天下百姓。总的说,

仁宗的“仁”,说实话只是小仁,并非是大仁

,他的仁,只是建立在祖宗基业的安稳上,而非天下百姓的富强身上,只有在祖宗基业不受损的情况下,他才会讲“仁”,若祖宗基业受损,仁宗断然是不会讲“仁”的。

宋朝最痛心的一件事,那就是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他们那个时代是有机会收复这块地盘的,而且至少有两次机会。

第一次是后周世宗柴荣时期,本就已经进军该地,而且打了不少胜仗。如果柴荣能多活几年,可能后周就能从契丹人手里夺回燕云十六州。

第二次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期,他陆续消灭了南方各路诸侯,完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大一统工作,如果没有杯酒释兵权,那么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是有这个资本的。

可惜前一次因为柴荣早逝,后一次机会因为赵匡胤夺走了大将们的兵权,最终夺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就这么泡汤了。

后来宋朝的皇帝,就偏文弱了,宋太宗赵光义虽然足够阴险毒辣,但是他不是武将出身,是个文官出身,因此能灭了北汉就谢天谢地了。

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简直就是个窝囊废。这哥们搞了个澶渊之盟,结果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不说,还没了收回领土的借口。只是后来保住了宋辽百年的和平,所以名声才稍微好了点。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大家觉得泰山名声臭了,所以皇帝们再也没封禅过泰山。宋真宗把皇位传给了赵祯,也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时期,可是宋朝人才大爆炸的一个时代,文官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韩琦、富弼、苏轼等等,武将有狄青。为什么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宋仁宗时期,重文轻武达到了巅峰。

1、武将能被活活欺负死。

宋朝没什么著名的名将,就算是开国名将,其实大家知道的也没几个。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宋朝皇权是武将篡位夺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本人是武将。

因此宋朝皇帝很担心武将们会学习赵匡胤,再来一出黄袍加身。因此宋朝皇帝对武将的限制非常大,这就造成了武将的名声远远比不上文臣。

当然了,要说完全没有是不对的,还有这么几个。比如说杨业、狄青等人。尤其是大将军狄青,被宋仁宗称之为自己的关羽、张飞。

由于战功太多,狄青提升的速度也很快,一眨眼功夫就做到了枢密使,这让很多文官集团的人看着眼红了。

在宋朝,同级别的文官,一定是要比同级别的武将地位高的,两人的轿子在路上相遇,武将必须要靠到一边,等到文官的轿子走过去才行。

狄青就处于这种状态,这个时候志得意满的狄青,遭到了谏官们的强烈抨击,最终因为一点破事儿,狄青的枢密使职务就被免掉了。

此后狄青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之中,最终在嘉祐二年,抑郁而终。可以说狄青是被文官集团活生生欺负死的。这么厉害的武将都被欺负死,还想让谁来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2、《孙子兵法》都成了禁书。

范仲淹我们都知道,改革派的先锋,庆历新政的主持者,同时也是抗击西夏的著名文官将领。宋朝习惯让文官带兵,主要就是因为文官没有实力造反。

可是范仲淹就曾经在自己的上书中,提到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昔成周之盛,王道如砥,及观周礼,则有大司马阵战之法,粲然具存,乃知礼乐之朝,未尝废武。今孙武之书,禁而废学。苟有英杰,受亦何疑?且秦之焚书也,将亦愚其生人,长保天下。

简单来说,这份奏书里,提到了孙武的兵法,也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这本书居然成了禁书,你说世上还有王法吗?

可偏偏这就是事实,范仲淹痛心疾首,认为朝廷防备武将太严重了。连这种兵家必读古籍都给禁掉了,就算保住了老赵家的统治,又能有什么开拓精神呢?所以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很正常。

3、一群文人乱喷的时代,在文人嘴里就成了最好的时代。

宋仁宗之所以被称为仁,就是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讲道理了。他的一张嘴皮子没有文官们厉害,所以总是被他们喷得哑口无言。

本来宋仁宗还要生气,可是后来有人说,宋仁宗比李世民还要英明,能够听得进去大家的建议,这么一来宋仁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情况也就愈演愈烈了。

比如说宋仁宗在爱妃的指使下,想把爱妃的父亲提拔为侯爵,结果遭到了时任御史大夫的包拯的炮轰,这下子麻烦可就大了。

总结:宋朝皇帝,故意把军队搞得很烂很烂。

宋朝皇帝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就已经开始讨厌武将了,宋太宗时期就更加喜欢文臣,此后一直都是以文臣作为主要核心领导力量。

为了防止武将们造反,宋朝这帮皇帝可谓是不遗余力。这么说吧,他们很有可能故意把军队搞得士气不振,就算武将有野心,士兵们没有积极性,你也调不动。

他们故意放纵冗兵的行为,也就是各种吃空饷。大量没有用处的士兵缺口,可能就没有人,却照样拿着朝廷的工资。

这么一来军队里的中下阶层,都为了吃空饷而日渐腐烂,他们烂透了,你一个带头的将军,又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恢复斗志呢?

宋朝皇帝这么做的确保住了老赵家的大位,可是同时也带来了不能一统江山的厄运,更别指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上一章 碧血青天 重启之吴邪是爸爸最新章节 下一章 碧血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