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探讨起了凌不疑离开前往昭华之后的领兵之人的人选,凌不疑认为万将军还是能打的,但是他脑子就没有那么灵光,这个时候给他配一个脑子好用的那就是互相弥补,比如袁善见。
虽然他曾经对袁狐狸有意见,不过到底袁狐狸也不是他情敌了,所以凌不疑能够理智的分析袁善见的才干。昭华有楼犇,本朝多个袁善见,实在来说也不差了。至于再往后,那就多培养一些呗,安宁都可以从零开始,本朝培养人才难道就做不到了吗,那么多人呢,但凡放开一点门第之见,将会人才济济。“这便是安宁所坚持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文帝再次表达了遗憾三公主不是个男子的心境,凌不疑就当水过鸭背,过耳就忘,都到了这个时候文帝还是这种想法,大约就是没救了吧,难怪安宁对亲生父母不抱奢望的,大概也是伤的太狠了吧。
等文帝再问下一任皇帝的人选的问题,凌不疑表示自己不懂那些,他只懂得打仗,治理一国,他不如其他人,所以他就算去了昭华,也顶天是个大将军,安宁的政务他从不过问,将来也不会问,更加不会管的。
文帝再不问那些了,只嘱咐凌不疑到了昭华务必要维持住昭华和本朝的联盟关系,至于昭华提出的上面通商,开放互市他都答应了,他和安宁毕竟是亲生父女,说到底血浓于水,只有互为犄角才能达到最大实力,无惧外面的风险。
凌不疑只保证自己会尽力,该劝的时候会劝安宁,但是他心里却觉得此事根本不在他们,而在安宁,安宁不会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太听从别人的意见,因为她最终信奉的是她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人情。
不过凌不疑并未和文帝顶嘴,也并未提出任何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只是聊天,一切问题文帝想听的答案他都是摸棱两可,表示自己无法做主,毕竟他是去当皇夫啊,不是当皇帝。
安宁在后宫,听越妃说话,越妃试图拉近安宁和三皇子之间的兄妹关系,表达了他们是亲手足的天然关系,安宁听的昏昏欲睡,只反问越妃一句:“所以,我放弃在这里跟他抢,还不够吗?”
越妃瞠目结舌,半天没有回神。她从来不笨,当然听得懂安宁这话里的意思,也就是说安宁开始就想过把所有的兄弟都斗败了之后自己上位,但是她最后改变了主意,去了蜀地之外开拓自己的一番天地。
越妃这样的女子哪怕再聪明可也没有到达过那个高度,因此她的心怦怦跳,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教训自己的女儿,好像她也没法教训,因为对方已经长成了,到达了一个根本无需听任何人废话的高度,哪怕是父母,也须得考虑她的身份了。
所以,如今他们当父母的在亲生女儿那里怕是只有面子情了吧,越妃看着自己的女儿,她的眼睛里丝毫没有为人子女的恭敬,孺慕就更加没有了。越妃仔细回忆,她从二公主和三皇子那里都见过孺慕的眼神,但是,三公主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十岁之后就再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