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里我们就接触过,还要求要全文背诵。
老师告诉我们,作者陶渊明全文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自食其力,和平自由的世外桃源。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要说的是其实不然。
桃花源记,其实是一部实打实的鬼故事,渔夫实际上是到了阴间的地界,他所见之人皆为亡魂。
还记得第一句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盛开的时候,正是三月和四月,也就是正直清明时期。而且在古文中记载最多,桃树是用来驱鬼镇邪和避灾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说的是村子的入口非常狭小,走着走着才变得开阔起来。陶渊明在前文交代了渔夫所处的时期是东晋太元年间,而魏晋时期,符合陶渊明所写建筑的只有陵墓。魏晋时期的陵墓特点就是入口特别小,只能通过一个人,走几步之后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因此,渔夫进入的人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是一个墓地群的入口。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竹桑茂盛的时候,正值五月和七月。而桃花则是三月。三种不同季节的植物,同时出现在当下,这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谬论。
“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中人说,他们是秦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此处,一直没有出去。那么问题来了。
咱们再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秦汉与魏晋的着装完全不一样,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外面东晋的人,祭奠祖先时候,烧给他们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每家每户都是这个规格招待渔夫,其实不难联想,他们这几天设宴款待,其实都是将祭祀的时候的祭品。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夫在出来的时候处处做标记,却始终找不到回去的路。这就很好解释。因为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片坟地。
还有,渔夫可以在桃花源中进出,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不选择出来呢?陶渊明同时代的一个风水家叫郭璞,他写了一本书叫《葬经》,里面说到“门前桃桑,为大凶〞陶渊明也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为什么会不知道这一点呢?在这500年里,桃花源中就没有一个人想过要出来吗?还是他们根本就出不来呢?
咱们再来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为什么南阳刘子骥之后,就没人再继续寻找这个桃花源了呢?桃花源其实是阴间的鬼村,后世人民也知道了这件事,所以便无人问津了。
故事呢,终究是故事,信则有,不信则无,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