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周太公来到三叉路口,靠在树干上,一边抚摸着树枝树叶,一边想着以前的情景:
南来北往的行人,经过这里,总要在树下坐一会,看看四周的风景,养养力再继续赶路。周边的村民忙完一场农活,锄头、犁耙一放便过来歇息,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说着新鲜事,相互间分享着诸暨烧酒、义乌蜜枣、浦江麦饼,亲如一家人。
如今,路人匆匆而过,不再停步。村民各干各的活,不再聚坐闲谈。百鸟飞走了,一片冷清清。三县田地接壤,鸡犬相闻,理应彼此走动来往,互通信息。空旷之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没有一个歇脚的场所,又如何是好呢?
这时,天下起了小雨,一个妇人戴着纸伞从面前走过。看着远去的伞影,周太公忽然神情一振,想到办法了!
第二天一早,周太公吩咐儿孙,去喊义乌、浦江几个村的头人,以及本村的几个场面人物,过来坐一坐。客人一到,又叫几房儿媳泡上茶,端出瓜子、麻糍干,像模像样地招待。大家心里明白,召集拢来,肯定是为樟树的事。明白归明白,太公的肚里盘算谁也猜不透。大约过去了一个时辰,周太公才坐了下来,开口道:
“古老传下来,伞是移动的亭,亭是固定的伞。原来的樟树就是一把伞,现在我们让它变成一座亭,供劳作之人歇脚乘凉,过往路人躲风避雨。修桥铺路造凉亭是善举,望各位出手相助。”
周太公言语不多,意思大家都懂,就是卖掉樟树造凉亭。这下,诸暨村里的几个人不高兴了。树倒在诸暨这一边,捣臼麦磨,坐着为大,怎能没一点好处呢?不过,既然太公定下了,他们也只好点头同意。原担心诸暨人“独吞”,现成了三县“公用”,义乌、浦江人脸上露出了笑,夸周太公明大义,赞诸暨人顾大局。
浦江人说:“凉亭造得宽敞一些,树不够我们山上去砟。”
义乌人说:“凉亭造得新特一些,砖瓦不够我们运来。”
人心齐,做事顺,仅三个多月时间,凉亭就建成了。使人感兴趣的是,别的凉亭是单间直通,这凉亭却呈“人”字形,也就是说,由三座凉亭合并而成,亭路相连,宛若三只手紧紧拉在一起。坐在亭内,爽气中央满,清风四面来,临窗可观田景山色,出东北、东南、西南三门,可直达三县县城。人们送客,一路过来,在凉亭道别。
给凉亭取一个什么名字呢?
根据周太公的提议,在各自的门额上,分别写着“诸暨亭”“义乌亭”“浦江亭”。以县名作为亭名,对陌生过客来说,是指道引路的标识,对三县民众来说,是团结友好、和睦相处的象征。
————
梓午本午咳咳
梓午本午本次塔中界百科到此结束啦~
梓午本午希望下次大家还来看呐~
梓午本午今天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双更哦!
小琪就你?
梓午本午怎么!你还不信我?
小琪我凭什么信你?
梓午本午就凭你是我写的
小琪……
梓午本午开开心心的卡了一章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