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带给我的选科启示~
燕来老师
嗨,你好,我是生涯规划师——燕来。你可以叫我燕来老师。
很多同学在我的课程下面留言,诉说关于选科的种种困惑。来自浙江省的倩倩同学说,她呀想报考建筑学专业,以后呢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是自己的物理成绩并不好。所以在犹豫啊要不要选考物理。
那我们去查阅一下浙江省的选考科目指引,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在选考科目上都提到物理学科,当然有的学校是要求必须考物理,有的学校则是把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比如化学、生物等等并列在一起,任选一科就可以。所以倩倩同学不必担心,如果学习物理有困难,那就不选物理嘛,也能报考建筑学。
不过,倩倩大概是担心,物理基础不好,会影响自己在建筑学专业上的学习,会影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确实会有这样的风险。建筑学专业涉及到材料物理和结构力学这两种物理课程。物理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学科。
那么,倩倩到底要不要选择自己不擅长的物理学科呢?选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呢?
燕来老师认为,这要取决于我们的倩倩同学对于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说到建筑设计师,我就会想到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据林徽因的爱人梁思成回忆,林徽因在伦敦时有一个同学,能花好几个小时在画板上“画房子”,林徽因因此着迷了,在她的追问下,同学向她描述了建筑学这个职业。林徽因当下就确定这正是她所要的事业,这是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非常美好。
1924年,已经定下婚约的林徽因、梁思成二人一起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当时宾大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不得已进了美术系。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改变当初的志向。据说,在完成美术系繁重学业的同时,林徽因还选修了丰富的建筑系的课程。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
她非常看重建筑和艺术的结合。每一个建筑物,在她眼里,都是艺术品。她说,艺术是世间形态各异的美,包括一枝一叶,亭台楼阁。
她行走在中国的乡野,寻访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建筑物。看到当地的塔楼,她说如一场梦,与你邂逅在辽阔的北方。透过这些精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林徽因的眼里,建筑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集生活、文化与一体的,可以感受到她对建筑的挚爱。
建筑设计师,这是林徽因的职业理想,百折不挠,矢志不移。在随后的20多年里,即便是在战争年代,风餐露宿,身染重疾,她也拖着孱弱的身躯东奔西走,为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发声发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完美地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倩倩同学,喜欢建筑设计师这样的职业,是什么样的出发点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只是觉得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比较火热,专业只是自己进入某个热门行业的敲门砖,那么我觉得就不用选择物理了,毕竟学起来也很困难不是。如果对这个职业是真的认同,并有志于在此发展,当然是选择距离自己理想职业最近的专业,当然是要选择这个专业要求的核心科目——物理,并想尽办法学好。倩倩同学的问题表面上是物理成绩和建筑学专业的分歧。背后是职业理想的问题。是否选择物理学科,取决于她对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多大的热诚和决心。
所以,亲爱的你,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 对于它,你有多大的热情呢?当下,你是否也遇到了困难?当下的困难会让你放弃吗?
当然呢.还有很多学生说,我现在貌似没有多大的职业理想,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还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是这样,亲爱的你就可以从当下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出发来进行科目选择。那么这样会不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呢?当下的选科,如果不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不是以后会错过什么呢?
在这里,燕来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做生涯适应力。
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冰川的形象,冰川有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以上被世人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在水平面以下。深藏的“冰山以下的部分“体积非常庞大,代表冰川真正的形象,能影响冰山的走向。如果把冰川看成一个人。冰山以上是我们外在的行为和选择,比如我们选择的科目、专业、职业等等。深藏的冰山以下的部分是“适应能力”,指的是我们应对外界的种种不确定的能力,它是指引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核心能力。
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业与行业之间彼此渗透。航空公司的颠覆者是无人机。而银行的颠覆来自支付宝。汽车的颠覆不是来自汽车本身,而是特斯拉,那是带轮子的计算机。
无论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我们都应该同时发展自己的生涯适应力。能够应对自己在学业、生活、未来职业等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变化,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未雨绸缪,积极地自我充实和准备,不断形成应对各种情境的能力。如果你具备这种能力,将来可以追赶各种风口,世界变化多端,总有你的立足之地。
那么如何发展自己的生涯适应力呢?在以后的节目中,等你来,跟你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