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廷烨见宫内叛乱已平,小郑将军和沈从兴带领着一队人马,去了禹州接赵宗全的亲眷,而英国公和越国公带领着人马在城内清扫余孽,便将信号发出,石头带着明兰回了她进宫时的那辆马车上,将明兰送回了府,而盛纮和长柏则因立太子以及世袭亲王之事,在宫内准备一应文书礼节,等到将所有文书下发出去后,已经是七天后了,顾廷烨亲自送了盛纮和盛长柏出宫
顾廷烨(待盛纮上车后,将长柏拉到一旁)我今能凑巧杀进宫里救驾,其实你六妹妹是立了头功
盛长柏á~?难道是逃出去的时候,遇到替陛下,送血诏的女官了
顾廷烨正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小厮,把你六妹妹送回去了,但是在陛下面前我没有提她的名字,也没替她报功,我只说了那个女官蕊初,我是怕……
盛长柏我明白我明白,你这也是为我妹妹着想啊,现如今叛军在皇城内,奸杀抢掠,若我妹妹冒死逃出宫的消息传出去了,怕是对她名声不太好
顾廷烨只是如此一来,你盛家便错过了件颇大的功劳
盛长柏没事的,这功劳本来就是属于那个女官的,我妹妹只是机缘碰巧罢了,既能救了陛下,又能保全名声,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顾廷烨对对对,你赶紧回去休息吧
盛紘(见长柏没上车)快些回去吧
顾廷烨你回去告诉你六妹妹,逃出宫的事,千万别告诉任何人,包括祖母
盛长柏好(意识到什么)怎么打了一圈仗,变得这么啰嗦了
官家病危,赵宗全及赵策霖赵策英全部留在御前待命,晴兰和岐国公主亲力亲为的煎药熬药,(若是以前这些事情自然落不到晴兰和岐国公主头上,但大内刚经历大劫,皇后娘娘此刻并不是很信任其他人),而在半个月后,缠绵病榻大半年的官家还是撒手人寰了,赵宗全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曹皇后垂帘听政,直至新帝登基,一切尘埃落定后,赵策霖和晴兰才出宫回家,容妈妈已经将府里挂起了白布,而晴兰直至回到家躺在熟悉的床上,都还有一种不真实感,近半个月的时间,她的心都犹如浮萍般,飘忽不定,劫后重生的喜悦也并没有冲散那种命悬一线的恐惧,而赵策霖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两人相拥而眠,睡了一个好觉,意识才慢慢回笼
盛晴兰你说这先帝册封你为楚王,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赵策霖好事坏事,端看怎么做
盛晴兰我就怕会引起父皇和大哥的猜忌,而祸起萧墙
赵策霖你这小脑袋瓜,想这么多干嘛,眼下最重要的是安心养胎,这都快八个月了,这名字也得重起了
盛晴兰(晴兰这才想起来这茬,依照太宗一脉排行,赵策霖的子辈为“士”字辈,而先前赵策霖和晴兰取名也是士后面加一个,如今父皇即位,区别于宗亲,改为“孝”字辈)
盛晴兰(头疼)睡着了听不见,你自己想去吧
赵策霖(见晴兰耍赖的模样,赵策霖才有了脚踩实地的感觉,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至少现在是安宁的)
盛晴兰对了,在宫里你说遇见六姐姐和那个女官,她们怎么样了
赵策霖你六姐姐早已回家,而那个女官,她冒死出宫送信,是为了报答先帝的恩情,搬了救兵后,便不再愿意回宫受人指摘唾骂,自请回家去了,所以顾廷烨便上报说她去送信途中,被叛军追杀,受了重伤,是硬撑着一口气才坚持到了见到父亲,将血诏送出完成使命没多久便死了,如今改了姓名,已经在去往通州的船上了
盛晴兰还有,那临清街的宅子有什么奇妙的,为什么你和父皇都那么惊讶
赵策霖那临清街的宅子,虽然占地不大,只有80亩,是一六进六出的宅子,但贵在清静雅致,挨着二嫂嫂的娘家也近,汴京城里哪家官眷贵家娘子或郡主不想要它,但先帝一直都不肯割爱,任谁求都没用,本来想留给岐国公主为公主府的,可嫌不够气派华贵,于是一直空置
盛晴兰找个时间去看看呗,这么多年没人住,怎么也得打扫一番
赵策霖那可不许,我怕你去了舍不得回来,这国公府可怎么办(赵策霖一脸护崽而傲娇的模样,令晴兰一时哭笑不得)
盛晴兰真有那么好吗
赵策霖当然……是骗你的
盛晴兰你……
赵策霖(看着晴兰噘着嘴无可奈何的模样,心情都好了不少,许久没有逗她了,还是这么好骗)
盛晴兰你又诓我
赵策霖没诓你,那宅子的确是好,开国时从建造、到用料,都是绝顶的,但却不显奢靡不落俗套,很是清静雅致,且那一条街,有二嫂嫂海家,还有好几户清贵书香世家大族,朝中许多文臣大儒,不是来自那里,就是那里的门生,出过好几任宰相,所以许多官眷贵家娘子都希望能得那宅子,将自己的儿子带过去,耳濡目染,也能学得上进些,且若能和那里的世家大族搞好关系,将来入仕,也能少走些弯路
盛晴兰类似于“孟母三迁”?
赵策霖差不多是这意思
而由兖王发起的宫变,各部的死伤着实不少,翰林院和内阁因挨着宫里近,几乎空了大半,于是赵宗全下旨加开恩科,齐衡也不用再等一年,盛纮等一众礼部官员,因大乱时保护各类文书密图一丝未损,着礼部尚书入阁,盛纮也升了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盛长柏升了从四品,华兰丈夫袁文绍续任副指挥使,赵宗全一家也都封赏了,沈皇后的弟弟沈从兴,其妻子大邹氏和赵策霖的弟弟赵策颜,还有赵策英的妻子,因叛乱被杀,沈从兴册封为沈国公,赵策英被册封为桓王,赵策霖双生弟弟赵策颢为东阳郡王,嫡五子赵策禹为乐安郡王,曦和为德安公主,曦雅为德宁公主,三女曦葶为宝安公主,四女曦月为寿康公主,而襄阳侯和兖国长公主,以朝纲不稳,恐边境来犯,是以带着兵马及家属去了北境
曦雅依依姐姐(从外面跑了进来)
盛晴兰瞧你,都已经贵为德宁公主了,还这么欢脱
曦和依依姐姐别见怪,曦雅这几天在宫里被大娘娘教养规矩,早就憋不住了
曦雅我知道大娘娘是为我们好,可这规矩礼节也太繁琐了,还有那些大臣,居然还上表说三哥哥应该出宫别住,依制不应该住宫里
盛晴兰(晴兰自是明白,这些直言劝谏的大臣,早以习惯了先帝在时,直言不讳的性子,如今赵策颢既已封东阳郡王,依制是不能住在宫内的,国朝制度,有封号的郡王,且不是将来皇位继承人,应立府另住,以区别于承嫡者,如今父皇的意思已经摆明了,将来会立大哥赵策英为皇太子,这个从各自的王爵封号已经能看出来了,嫡长子尊贵为亲王,其余皇子除赵策霖为先帝亲封的亲王爵,皆为郡王,可奈何母后喜欢赵策颢,舍不得放他出宫别住,便将所有郡王都留下了,大臣们可不得可着劲的进谏嘛,要么别要爵位封号,安心当一个皇子,既想享受尊容,就不该再痴心妄想)
曦和(见晴兰并不置一言)别胡说,这种话也是能乱说的(曦和听了大娘娘许多教诲,自然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可三哥不仅不知足,还妄想拉二哥的亲王爵出来为自己挡枪,可奈何二哥根本不在乎,早在父皇登基时,大臣们上表请父皇拨款为赵策霖建亲王府时,赵策霖就提前上表了,愿意将手中一切职权都交还给父皇,并表示不需再另建亲王府,只将楚国公府的牌匾换成楚亲王府的,那些文臣武将自是知道赵策霖的王爵是先帝临终封赏的,这么多年下来,又是最了解赵策霖,他若真在意爵位功名,以前就不会将那些为国为民的大功劳都让给各位官员了,这些年来,二哥哥出谋划策出钱出力,结果却是自己领功劳,那些大臣哪还会不知好歹的抓着二哥哥不放,见他封了亲王却还如此谦和恭顺,很是满意,且大娘娘在上面坐着呢,父皇也还指望着二哥哥在汴京的人情和势力,自然不会把二哥哥手中的权利收回了,再怎么说,二哥哥还是他的儿子,比交给别人要来得放心些,那些大臣又听得三哥哥为了自己的私心,不惜拖亲哥哥下水,对于三哥哥的作派就更不喜了)
盛晴兰没事,曦雅就这性格,倘若她有天变得如你一般娴静从容,那我反倒不习惯了呢(晴兰虽然不想参与到皇祖母和父皇的斗争中去,但为了赵策霖,却也不得不周璇,对于朝堂上的争论,赵策霖也从未瞒她,而晴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丧还没过,那些大臣就开始参赵策颢,自然是因为以赵策颢为首的郡王,不肯出宫另居,母后为了将赵策颢留在宫里,便将所有的弟弟都留在了宫里,加之四个公主,一下令原本清冷的大内,变得热闹起来,可先帝崇尚节俭,很多宫殿年久失修住不得人,宫里宫殿厢房不够,弟弟们也不愿意去住那些简陋的宫室,母后便和父皇商议,将三位还未出阁的长公主,赶出了大内,令几位长公主一下失了庇护,有违先帝仁孝治国的理念)
盛晴兰(尤其是驱赶先帝女儿的行为使得宰相富弼愤怒,他连续上了十几封奏折给父皇,陈述先帝和大娘娘选中他为继承人,对他有重恩。富弼劝谏父皇能够好好的对待先帝的遗孀和女儿,但是父皇因母后的哭诉根本不听。司马光在上奏父皇的奏折里说道:平民家族过继一个儿子,这个继承人如果对待遗孀不好,也会被同乡鄙视,更何况是天子,司马光认为父皇对先帝的遗孀不好属于失人心之举。)
曦雅我就知道依依姐姐是最懂我,也是最明理的,儿子想和父母一起住有什么不妥吗,在禹州时,我们一家人也是住在一起的呀,那些大臣也真是的
盛晴兰(这话没法接啊,合着不让你说不让你诉苦,不顺着你,就是不懂你,不明理了)区别在于以前是禹州,而现在是在汴京
曦雅有什么不同吗?
盛晴兰当然了,范文正公曾在《岳阳楼记》里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官员如此,天子要思虑的就更多了,咱们家也不再是禹州的官宦之家,而是皇家,皇家从来没有家事,只有国事,既享受了皇家带给我们的尊荣,就要学会这尊荣背后的规则(晴兰自是知道曦雅藏不住话,这话回去就会被人套走,而她要做的便是放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