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之中,官家因程琳向大娘娘送《武后临朝图》而生气,恰逢王相来给官家讲《尚书》皋陶谟
王曾官家,今日讲《尚书》皋陶谟
赵祯(官家)王相认为,程琳此人为人如何?
王曾(王相微微讶异,短暂的思索后回答道)程琳为官十年,有勤勉正直之名,治世之才
赵祯(官家)(似是听到了什么荒谬之言,不敢相信,微微提高了音量)正直?那么王相如何看待他向太后献《武后临朝图》,先帝才驾崩,他遍挑唆母后学武则天,溜须拍马,这难道不是奸佞投机的小人所为
王曾论事论人,不能脱开前因后果呀
赵祯(官家)ó?(有些诧异王相也这么说,难道他也赞同程琳之举)那他向母后献图,又是什么前因后果
王曾此事程琳虽做得不妥,但是也难测本意忠奸,当年朝内有丁谓之流,趁主少国疑,妄图扰乱朝政,当时盼太后能强悍决断,把握大权,莫要被奸臣颠覆朝堂的朝臣,可不只程琳一人,也未必是邪佞
赵祯(官家)但是他将母后比作武后,那岂不是将朕比作李显,那个一辈子被女人牵着绳子的悬丝傀儡
王曾武后之所以之后称帝,未必不是因为几个幼子无法掌握朝堂,主少国疑,群臣人心浮动啊,然而君主不会永远年少,天子成不成傀儡,不在于一个臣子如何说,也不在于垂帘母后,而在于陛下
赵祯(官家)(听着王相的话,官家理了理思绪,也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气了,于是放缓语气问道)那么王相认为,成为众心所向的君王,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曾(将手中的书换了个方向,呈给官家)官家,臣今日为官家讲《尚书》
赵祯(官家)皋陶与大禹论为君之道,他觉得君乃万民之表率,但是把谨言慎行,放到了诸多美德之前提及,之后,他再论君有九德,又将宽仁敬慎居首
赵祯(官家)(不解的写道)讲《尚书》皋陶谟,所以王相是想告诉朕,君临天下,原来不是开疆扩土,不是建功立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何不干脆改成个忍(气得将手中的笔都扔了)
赵祯(官家)(忽又意识到错误,坐下来平复了会心情,立即认错)朕失态了,先生莫怪
盛曦兰(飞出去的笔恰好落在了来给官家请安的曦兰跟前,曦兰笑着将笔拾起说道)官家这样的准头,投壶必定百发百中
盛曦兰(进来才看到王相也在,立即敛笑行礼)臣女不知官家在上课,请官家恕罪,臣女先行告退,改日再来给官家请安
赵祯(官家)无妨,能听王相的课机会难得,你也来听听
王曾(王相本就惊讶于曦兰能不需通报就能出入福宁殿,此刻又听闻官家让她留下来听课,好奇的端详了曦兰一会,才道)臣曾拜读过郡主娘娘的《六国论》,也一直想找机会与郡主娘娘交流,今日既是有缘,郡主娘娘何不谈谈你的高见
盛曦兰(行礼)不敢,曦兰闺阁之言,能得王相认可,实是惶恐,不敢当高见二字
赵祯(官家)(将先前课上的内容,给曦兰讲了一遍,曦兰听后,同官家一起看向王相,意思想听王相接着讲)
王曾请官家赐笔一用
官家将笔递给了王相,只见王相在宣纸上写下了一个“仁”字
王曾圣君的谨慎源自于仁厚,圣君谨慎是怕犯错,而圣君的怕,恰恰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强大
赵祯(官家)强大?怕自己强大?
王曾郡主娘娘以为如何?
盛曦兰王相所谓的怕,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敬畏之心
王曾(赞赏的点头)
赵祯(官家)敬畏之心?
盛曦兰皋陶之所以将谨言慎行,放到了诸多美德之前,是因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对律法规则常怀敬畏之心,行为上才会有所约束,不随心所欲,无知无畏,无所畏惧,最终也无比危险,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的准则与底线也就消失殆尽,规矩和律法也就形同虚设。
王曾(看向曦兰的眼神中带着欣赏,随即接着为官家解惑道)君主持最高权柄,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若君王不仁,对百姓生死无敬畏之心,不以万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独断,任性而为,自不必怕,更不必忍
赵祯(官家)(想起梁家铺子的事,也是因自己一时意气,才招致的祸端,心里也渐渐明白了王相和曦兰的意思)
赵祯(官家)所以皋陶论君子有九德,会将宽仁敬慎居首,只有心怀敬畏,才会宽仁处事,慎始敬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