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官家)她手怎么样?
官家是想出宫去看看她伤得怎么样的,可茂则说的对,女儿家被罚,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无论伤在何处,都是羞于见人的
盛长松奶奶只是做做样子,怎么舍得真打,执行的余妈妈又最疼妹妹们,知道轻重,只一晚上就消了肿
赵祯(官家)那就好,这个紫金化淤膏帮我给她
盛长松臣若将这药带回去,只怕下次曦儿入宫请安,就不会来给官家请安了
官家想要问为什么,忽而明白了,若是她知道被罚之事,被自己知道了,只怕是会恼羞成怒
盛长松(深知官家的药定然是上好的,不要白不要,所以伸手接过)
赵祯(官家)(微微愣怔的看向长松)你刚不是说不能送吗
盛长松(打开闻了闻)这么好的药,怎么能浪费呢,臣就说是臣请御药房的人帮忙配的
赵祯(官家)(狐疑的眼神,看向长松)我看出来了,你就是不想在曦兰面前帮我美言几句的,是不是
盛长松(理直气壮的道)是啊,臣这么宝贝的妹妹,怎么能轻易就让你拐了去
明明是犯上的话,可官家却没有生气,他的手足,接连早夭,也没有同龄玩伴,崔瑞斌虽是伴读,但他和老师一样,时刻记着规矩体统,不敢以朋友相交,只有盛长松,不怕自己,能坦然地以朋友相交,所以他格外珍惜
赵祯(官家)朕已经知会礼部,今年科考取士,不可只看文字,文章立意格局、策论优劣更为重要
盛长松选贤任能,理当如此
盛曦兰(寿安堂)曦儿给祖母请安,祖母慈安
盛家祖母曦儿来了,来,坐到祖母身边来
盛曦兰今日筠兰坐诊,所以昨夜她便宿在药堂了,让我同祖母问安
盛家祖母她也太知礼了些,济世救人,是件功德事,无需在意这些繁文缛节
盛家祖母曦儿可知元德皇后的故事
盛曦兰曾听奶奶说起过
盛曦兰奶奶说,元德皇后出身显赫、美貌无匹、三岁成诗、五岁作画,惊才绝艳世上少有人能出其右,十五岁被选为晋王侧妃
盛家祖母曦儿觉得呢
盛曦兰她只是一个被盛名所累的可怜人
盛家祖母(好奇道)ó?
盛曦兰若她不是年少就佳名远扬,以元德皇后的洒脱通透,嫁一门当户对的人家,也能永保百年(说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若非《六国论》传了出去,自己又怎会引起大娘娘和官家的注意呢)
盛家祖母她的品格像山崖上的雪莲一样高洁无暇。她不是轻信,而是待人真诚,她不是不懂机巧,而是不屑。而宫里那见不得人的地界儿,不让世事弄脏了她。哼!那起子奸人,还真以为自己胜了?还不是各个都不得好死
盛曦兰可曦儿以为,迟来的深情比草贱
盛家祖母(有些意外道)怎么说?
盛曦兰元德皇后去世后,太宗皇帝在凤仪宫中尸体旁坐了一天一夜,不过短短几日,原本豪迈英武的太宗皇帝骤然变的暴怒多疑,至此之后,他心性大变,谁都不信
盛曦兰除了楚王和先帝(元德皇后所出),能少许规劝他的暴虐行径,无人再能阻止这天子之怒。高位妃子非死即疯,后宫嫔妃半数被牵连,热闹的宫殿大半尽空。前朝也不能幸免,夺爵的、流放的、罢官的不胜其数,一场暴风持续了三年,更甚至每天晚上都骑马至元德皇后陵寝,诉说着心中的思念,翌日早朝时再骑马归来,世人都道太宗皇帝深情
盛家祖母不错
盛曦兰可元德皇后在世时,也没见他有多珍惜,还因奸妃小人的挑唆,与元德皇后生了嫌隙,儿子被害死了三个,女儿还被抱走不说还早夭,直至元德皇后临终之前都未曾去见一面,人都不在了,才追悔莫及,做这些没用的事扮深情做什么,能换得回元德皇后吗
盛曦兰且元德皇后一生贤明,从不妄造杀戮,她在世时,多少直言诤臣,因为她的苦劝而保下性命,可她刚去世,太宗皇帝就反其道而行之,元德皇后在天有灵,会安心吗
盛家祖母(对于曦兰这般通透明理,老太太很是高兴)那曦儿以为太宗皇帝为何会这般呢
盛曦兰孙女原先也不明白,直到去年读《太宗实录》时,隐约有些明白了
盛家祖母说来听听
盛曦兰一来,那些被夺爵的、流放的、罢官的,都是原先就已经招了太宗皇帝忌惮的,或是以死劝谏过太宗皇帝,切勿被妖妃迷惑,太宗皇帝早就对他们毁了他名声的事,忿忿不平了,不过太宗皇帝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和时机处理了他们,所以才借着元德皇后新丧,以不敬皇后之名处置了
盛曦兰二来,(凑近祖母的耳边,低声说道)太宗皇帝宠妾灭妻,以致朝廷和民间都议论纷纷,说妖妃惑君,若是让流言继续传下去,太宗皇帝难免落得一个昏君的名头,那么朝廷必定动荡不安,所以他才会借着元德皇后的死,给自己立一个深情的名头,并处置了嫔妃,依此来挽回局面
盛曦兰三来,太宗皇帝之所以会悄悄去元德皇后陵寝,不过是他被斧声烛影,弄得心神不宁,以为皇宫不安全,所以才会想着换地方的,表面上去了元德皇后陵寝,可是有大臣们真的亲眼看见他在元德皇后陵寝出现过吗,大臣们只看到了太宗皇帝身边的内侍守在元德皇后陵寝门口,便私以为太宗皇帝在里面,可是前些年,孙女偶然间救过一个擅长纵地术的老伯伯,她告诉孙女,元德皇后陵寝下面有一条密道,里面四通八达,通向了各个不同的地方
盛家祖母若你是男儿身,定然不输你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