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一个妇女抱着一个未满月的孩子在街上跑,还时不时的回头看。跟在她身后有一群穿着蓑衣的人拿着兵器。她七拐八拐的来到小巷尽头一座看似不起眼的房子。她身后的追兵暂时甩掉了。她用力的拍门,并大声喊:“开门!开门!”她不在乎会引来追兵,她只希望这座屋子的主人能救她的孩子。
“吱呀”门开了,一个身穿白色的直裾,腰间系蓝色丝带的女子出现在门前,看着狼狈的妇女,微微皱起柳眉,问:“何事?”
那妇女看见这位女子,松了口气,接着急切哀求的说:“主子,求汝收留这个孩子。看在以往的情面上,求汝收留这个孩子。”
“为何?”
妇女低下头“对不起,吾被发现了。命不久矣,求主子收留这个孩子。”
那女子叹了口气“好!”她接过孩子,目光悲伤的看着那妇女流着泪。那妇女怜爱地抚摸那孩子的脸庞,说:“主子,抱歉我违约了,陪不了您走到最后了。希望这孩子能陪您到最后。这孩子还没有名字呢,主子您给他起个名字吧。孩子不要怪娘亲抛下汝,也不要恨主子。”说完转身就跑了。她低下头看着怀中的孩子,轻启薄唇“以后,汝就和吾一起生活了。汝就叫雨霖,久下不停的雨。”转身回到屋中。
突然她觉得着孩子身体有点过烫,便请来屋中的大夫。
“先生,雨霖如何?”
“无碍,只是发热罢了,煎两付药便好。他身子过弱,应习武,增强体魄。”
“吾知之,谢先生。”女子望着昏迷不醒,烧得满脸红通的雨霖长叹一声,“萧靖,汝待他五岁后,便教他习武。及护他。”话落,一位身着土黄色胡服的男子,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单膝跪地,低着头说“是,属下明白。”
注: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胡服: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出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