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遇见了那个不一样的少年,起初只是惊羡于他犹如天籁的嗓音,经他传唱的词、曲别有一番风味,柔和的声音,细细道出那背后的故事,余韵未绝。那一段时间里,闲暇之余偶尔会静下心来,品一盏清茶,聆听着那人唱的词、曲,为忙碌的心灵留一方净土。然则,在此刻,心中也仅仅认为他是生命当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并未太过留心。
直至2016年,一场意外,他从十米高台坠落,险些离开这个世界。看见他面色苍白的躺在血泊之中,我的心都揪在了一起,30多张的病危通知书牵动着每一个在意他的人的心,好在上天垂怜,到底是没有让我们失望,那个少年最终活了下来。听闻他15天出了ICU,我的心才堪堪平复,我自认我是个多情的人,但也不会为了陌不相识的人而哭,而他和郭先生的合照仅在一瞬间便使我泪目。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那个少年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
所谓喜欢,大概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能感染着你的情绪,想陪他笑,想替他哭,对我而言,更是想和他分担痛苦,我不知道他在得知有可能无法站在舞台之时有多绝望,而我知道在差点失去他的时候我有多痛苦,从未有过的窒息感,仅仅是为了他。
在他住院期间,我开始真正的去了解他。从他少年时起,一直到今天,不管是那个倒二的小角儿,还是倒仓回来不自信的大男孩,对我来说都是他,我喜欢的是他这个人,无在乎其他。
2016年封箱的演出,他来了,带着师父师娘,师兄弟们,姑娘们的期盼走来了,看着他满头的汗,看着他苍白的脸庞,我知道我没有喜欢错人。
2017年,德云八队成立,那个刚火起来的角儿不负众人的期待,成为了负责沉稳的队长,穿着他最爱的大褂长衫,手里拿着他喜欢的折扇,身边站着他可靠的搭档,身后站着信赖的师父师娘、师兄弟们,身前坐着仰慕他的姑娘们,那一刻,他可以无惧一切。那个热爱相声、曲艺的孩子终是长大,能够独挡一面,为身边的人遮风挡雨。
之后几年,他逐渐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一战成名,册封为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沉下心来,变成了成熟稳重的模样,一举一动之间像极了那个将他带大的长者,我清楚的知道,我喜欢的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的他,因着喜欢,自当是接受他的一切。
伴随着他的红火,一些人对这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起了歪心思,虽有事实,却多是捕风捉影,不好的言论频出,被人宠大的孩子遭受了世间的险恶,网络的舆论压倒了孩子挺直的脊梁,即便道歉也是无用功,只好归于沉默。那一次,他又差点失去舞台。
后来,他还是回来了,只因放不下心中的热爱与牵挂,他学会了坚强和面对。如果说之前的他像一轮朝阳,热情似火;那么现在的他更像一轮明月,云淡风轻。
有人说,他是一摔成名,如果可以,谁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换不可预测的未来呢?更何况,他近20年的勤学苦练,难道就是无用之功吗?并非如此,若是没有他扎实的基本功,郭先生也不会一味地捧他。那个从小就想成为师父那样的角儿的孩子,终是活成了师父的样子。
他,乃是津城公子张云雷,眼有浩瀚星辰,心有相声曲艺,人前摇扇,醒目拍桌,方得满座靖堂。我本想拂袖打马走天涯,一见公子误终身,从此哪里还有什么天涯,只此一生,绿海为家。
9岁学艺,11岁拜师登台,自幼便是角儿,16岁倒仓离别舞台六载,重归舞台台风依旧,24岁诛仙台涅槃重生,而对姑娘们笑脸相迎,转过身却步履维艰,27岁经历风霜,一眼万年看透人生百态,尘土衣冠,江湖心量。
起初用了三年的时间去了解他,因着对他的喜欢,又用了三年去喜欢上整个德云社。德云社的每一位角儿都被郭老师教导的很好,班规、家规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越是细微之处,越发体现出他们的尊师重道。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时刻谨记是郭门弟子。
近年来,随着德云社的大火,角儿们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不好的事情,明知道只是有人故意为之,却难免气愤。如果可以,我宁愿他们不火,也不愿他们经历这些阴暗,然则这样,便对不起他们多年的付出。
因而,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过,若是有所选择,我希望能换一个身份,可以走到他们身边,守着他们,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本文起笔便在于此,现实与梦境交织,勾画出我理想中的德云社,虽仍需经历风雨,却也见到了彩虹。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终于也看到花团锦簇。
只愿我角儿,余生安好,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