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闪小说
本书标签: 轻小说 

邂逅崇高

闪小说

作为个记者,现在想找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写点什么太难了。除了平常的党政新闻,不外乎就是转载些网上看到的新鲜事,要不就是些平常的鸡毛蒜皮。

很久没写过有点轰动性的题材了,难道在和平时代就没有一点值得写的典型?这两天在个山区小镇路过,顺便照几张原始风貌的照片,再就是拾掇一下自己不安的心。总觉得这里有点什么题材可写,四处转悠听到了镇教办的人说,这里有两个当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回来扎根当地十年的典范。

小镇地处山区,离县城八十公里,我坐车在山路上就走了三小时。全镇方圆五里,依山而建。就风景来说是世外桃源,但其他方面我可…因为这里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娱乐基本是看电视,还要时不时的停电。电话虽然有,但很少,就镇上几个部门有。在山上吼一嗓子基本上全镇都听到,镇上的人不需要电话,也装不起电话。听镇上的干部介绍,那两个扎根十年的天之娇子还是一对夫妻,我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树立,肯定轰动。上报报社领导,领导也正为响应上级领导树典型的号召而发愁,马上给我布置任务,采访他们。

标题已拟定《崇高的理想,记扎根山区十年的夫妻》。他们夫妻男的教书,女的从医。住在个平房里。为了不让他们有顾虑,我谢绝了镇委各部门人员的陪同,单独对他们进行采访。夫妻俩三十出头,但脸上的沧桑显得特别的憔悴。得知我是省报的记者后显得特别热情,特别的拾掇了一下自己沧桑的脸,显得有点红光。我打开了录音笔,问:你们好,请问你们当初毕业后是什么驱使你们扎根山区的呢?你们的崇高理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能告诉我吗?夫妻俩握着手,有点激动:没什么,俺们就是从这里出去读书的…我的笔在作点缀:来自山区,不忘山区人民养育恩…当时把他们的话打断:是啊,喝水不忘挖井人。灵魂工程师、白衣天使,为了山区做贡献。你们是当代的典范,因为你们有崇高的理想。夫妻俩一听,脸色更加红润了:谢谢您,谢谢您…握住我的手,让我有点为民伸冤的成就感。连忙说:别谢,这是我作为个记者的责任,何况你们是当代的典范,值得报导。

看着他们家里的陈设,我就知道他们这十年来的清贫,估计正在走向小康的道上。如果按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一千多一个月来算,估计他俩也就顶一个平均的百分之七十。他俩工资总和一千元一个月,虽然说暂时下没小,但上有老,所以过得紧巴巴的。我真的对他们有点崇拜,曾经失去的理想因他们而崇高。说:你们真的有崇高的理想,值得颂扬,我回去肯定好好的写写,争取早日见报。说完这句话,他们夫妻失声痛哭:终于等到这天了,终于有机会走出去了!我惊讶的问:怎么了?你们不是扎根家乡吗?怎么会?

以下是他们夫妻的真实告白。其实我们俩当年是同个学校毕业,考上了同个地方的学校,只不过一个读师范一个读卫校。那时候还没有助学贷款,是父母硬撑着让我们读到毕业。毕业后当地单位不愿接收,分配回来县里,但各单位人满为患。加上…我们父母都是没钱没权没关系的“三没”人员,所以县里也没单位接收。最后作为编外人员回到镇里,前两年才转正。每年都有志愿者来山区支援工作,但他们支援完了就走,报上还就他们一个月的支援而大张旗鼓。来的来走的走,我们想如果能做志愿者多好。领导却说我们的条件不够,因为我们是当地的人。报上说的全国平均工资我们两人才平均一千。唉!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用钱多了。其实我们不想崇高,也没啥崇高的理想。只不过我们比不上别人能干,没本事没靠山,没钱走关系,所以才不得不窝在这里干下去而已。但现在你来采访我们,估计离调走也差不多了。这几年的惯例,每当报社树典型,被树的那个典型很快就调走。这几年当地各位领导的子女都当过典型而调走了,不走的也领上平均以上的工资了。志愿者一年里都没人志愿到这里了。所以,我们夫妻觉得有机会调走或者有机会平均一下工资了。太谢谢您了!

听完这些话,我有点心痛。传媒上说扎根山区,崇高理想。究竟谁崇高?他们夫妻不崇高吗?或者志愿者崇高吗?标题有点模糊了。修炼崇高还是被迫崇高?

我看,到了发生无法避免的事,总得有人崇高。

闪小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