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秋七月辛卯,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张辅副之,帅师分道讨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行部尚书黄福、大理卿陈洽督饷。诏曰:“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犛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禾稼,毋攘财货掠子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乙巳,申诽谤之禁。
64.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秋七月癸酉,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讨本雅失里。八月甲寅,丘福败绩于胪朐河,福及聪、真、忠、远皆战死。
65.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二月辛丑,以北征诏天下,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皇长孙瞻基留守北京。乙亥,誓师。
66.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
67.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五月)丙戌,还次饮马河,诏移师征阿鲁台。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丁未,又败之。己酉,班师。
68.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二月己酉,大阅。庚戌,亲征瓦剌。
69.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戊申,次忽兰忽失温,马哈木帅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庚戌,班师,宣捷于阿鲁台。戊午,次三峰山,阿鲁台遣使来朝。己巳,以败瓦剌诏天下。
70.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
71.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72.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
73.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永乐二十年正月)丁丑,亲征阿鲁台,皇太子监国。戊寅,发京师。辛巳,次鸡鸣山,阿鲁台遁。
74.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犯大同、开平,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北京及宣府。三月戊寅,大阅,谕诸将亲征。
75.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戊子,遣吕震以旋师谕太子,诏告天下。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76.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