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太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洪武九年二月)○庚子,上以秦王樉,晋王棡及今上(朱棣)将之国,命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业所由兴,且命皇太子率之,祭开国功臣然后行。
158.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一》:先晋王恐上有功,遣人驰报太子,谓上不听己约束,劳师冒险,太子言于太祖,已而晋王旋师,太祖不乐。
159.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一》:时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后晋王与上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晋王密遣人伺察上国中细故将闻于朝,既无所得。
160. (明)朱高炽《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161. (明)朱瞻基《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序
162.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四》: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太祖,其宽仁大度、聪明文武、闳远之规、乾刚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鲜俪焉。
163. 《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164.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四》(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上曰:“朕初举义,诛奸臣,不过齐(泰)黄(子澄)数辈耳,后来二十九人中,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
165.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朔)一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其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166.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朔):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人民,各还原籍复业,合用种子牛具,官为给付。
167.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朔)山林隐逸、怀材抱德之士,有司询访以礼,敦请赴京,量材擢用,其有志尚闲逸不愿出任者,具名来闻。
168. 明成祖继统与永乐时期政治组合研究 .知网
169. 《明史·鞑靼传》:时本雅失里已为瓦剌所袭破,与阿鲁台徙居胪朐河。福率千骑先驰,遇游兵击破之。军未集,福乘胜渡河追敌,敌辄佯败引去。诸将以帝命止福,福不听。敌众奄至,围之,五将军皆没。帝益怒。”
170. 《明史·丘福传》:福出塞,帅千余人先至胪朐河南。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当疾驰擒之。”诸将请俟诸军集,侦虚实而后进。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李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 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