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阳嘉元年(132年)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博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1]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即位,即汉桓帝。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延熹二年(159年),刘志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宣告了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时代的结束。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被刘志封为列侯。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刘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 [2] 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董卓当权时取消庙号 [70] )。
幸登帝位
阳嘉元年(132年),刘志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省博野县),袭爵蠡吾侯。 [4]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去世,年仅9岁,无子。中常侍曹腾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但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梁冀准备拥立刘志。 [5]
不久,梁太后征召刘志到洛阳城夏门亭,打算将她的妹妹嫁给刘志。闰六月初七(146年8月1日),梁太后派梁冀持符节,以王青盖车接刘志入南宫,这一天刘志就登帝位,时年十五岁。梁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6] 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为亭侯。 [5]
梁冀掌权
建和元年(147年)六月,刘志将太尉胡广罢免,任大司农杜乔为太尉。八月十八日(9月30日),刘志立梁冀之女梁氏为皇后。九月二十一日(11月1日),洛阳发生了地震,刘志将太尉杜乔免职。十月,刘志任命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太尉胡广为司空。 [7] 十二月,清和王刘文谋反,事败被杀,梁冀借此诬告李固、杜乔是刘文的同党,害死了李固和杜乔,将其暴尸洛阳城中。 [8]
建和二年正月十九日(148年2月26日),刘志加冠于首。正月二十五日(3月3日),大赦天下。 [9]
建和三年(149年)冬十月,太尉赵戒被刘志免职,刘志任命司徒袁汤为太尉,大司农张歆为司徒。 [10]
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病重,临终之时,她下诏归政于刘志。 [11] 梁太后死后,为了安慰梁氏家族,刘志又增封梁冀万户食邑。至此,梁冀一人已累计封邑三万户,远远超出了汉代封侯的界限。 [12]
元嘉元年(151年),刘志又赋予梁冀更多的特权:入朝不必趋行,允许佩剑着履,觐见时不必自称姓名;十天进宫一次,处理、评议尚书所奏的事务。朝中大臣迫于梁冀的专权,再也无人敢进谏。 [12] 四月初三(5月6日),刘志把司徒张歆罢免,任命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13] 十月,司空胡广被刘志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