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候严皓不和,于是起兵反叛,围攻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来因部将降汉,阿罗多逃到北匈奴,敦煌太守宋亮立后部故王军就质子卑君为车师后部王。后来阿罗多又从北匈奴回来,与卑君争国。戊校尉阎详担心阿罗多招引北匈奴人,将乱西域,便同意立阿罗多为王,召还卑君至敦煌。由于汉朝对其“曾莫惩革”,所以“自此浸以疏慢矣”。 [66]
外交
延熹九年(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121-180,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派使者至东汉洛阳,朝见刘志,把象牙等礼物送给刘志,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 [38] 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 [39]
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诸葛亮: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0]
范晔: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及诛梁冀,奋威怒,天下犹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41]
虞世南: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非乎乱阶,始于桓帝。 [42]
周昙:能嫌跋扈斩梁王,宁便荣枯信段张。襄楷忠言谁佞惑,忍教奸祸起萧墙。 [43]
胡寅:详考桓帝在位,逾二十年,自始至终,不闻一言之嘉,一行之善,而其戾政恶德,盈溢简编,当年嗟怨,后世恨疾。桓、灵之号,与桀、纣齐,不知天将弃汉而使之君邪?抑人谋不臧以至是也?或曰:桓帝能诛梁冀,亦岂无取?曰:桓帝所厚者中官,所悦者女宠,惟此两途耳。冀初无取怒于帝者,特缘考死太史令陈授,而忤小黄门徐璜,帝始怀不平,又欲杀中郎邓香妻宣,而侵贵人邓猛,帝于是大怒,夫岂为宗社计哉?爰延中主之对,谓帝可与为善者,亦诱掖之言耳。陈蕃虽为尚书,忠言屡进,十不纳一,中常侍、黄门放纵自如,安得言陈蕃任事则治也? [69]
罗贯中: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44]
王夫之:桓帝淫于色,而继嗣不立,汉之大事,孰有切于此者! [45]
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皇帝惧内
皇后梁女莹无才无德,长相平庸。倚仗兄梁冀、姐梁妠之势,专制内宫。生活奢侈,使得刘志对她不满,但刘志忌惮大将军梁冀,不敢触怒梁皇后。史书上说凡有受宠或者怀孕的妃子,统统被梁皇后弄死,刘志敢怒不敢言。梁皇后最后是病死的,她死后第2年,刘志诛灭了专权20余年的梁氏家族,将梁皇后追贬为贵人。 [46]
宦官封侯
消灭外戚梁家后,刘志有了大权。但刘志不想把国家管好,只想培养自己的势力,坐稳位子。于是,刘志把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这五个宦官在同一天都封了侯,就是所谓“宦官五侯”。单超又对刘志说:“小黄门刘普、赵忠等也有功劳,应当封赏。”刘志很慷慨,就又封了八个宦官为侯。朝廷上一下子有了“新气象”,从此以后,宦官专权又成了国家的大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