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穿越:这事不是我本心
本书标签: 穿越 

唐高祖

穿越:这事不是我本心

赋役制度

在赋役制度方面,李渊主要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渊初定租、庸、调法。当时因战争而未真正实施。随着天下一统,社会形势渐趋稳定。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调法” [51] ,开始在全国推行租庸调制。 [98]

租庸调制是一种以人口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的赋役制度,从国家角度讲,它为征税提供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在唐代前期扩大并稳定了国家税收,有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民众角度看,它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负担。由此可见,李渊在位之时创立的租庸调制适应了隋末唐初现实社会,成为唐代前期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 [98]

币制改革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唐立国之初,仍然沿用汉代以来通行于世的五铢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李渊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时人认为“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一度使“远近甚便之” [52] 。贞观年间仍继续沿用开元通宝,高宗时一度改铸新钱,最终复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它在钱币铸造的形制、重量上成为唐代乃至后世各朝铜钱的范本。 [98]

文化

文教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为“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惯性的考量中,选择了儒家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鉴于“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李渊提出“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的指导思想。他创立了中央官学,并以国子学来统摄六学。同时还在国子学中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并礼遇其后代。在此基础上开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礼制,借助礼制来治理国家。 [98]

隋朝灭亡后,李渊下诏开始修订各朝历史,在《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中,他令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修齐史,秘书监窦璡、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修陈史。这些奉诏修史的群臣皆身居要职、文名极高,由他们修撰的魏周隋梁齐陈史,使得大批史籍得到了整理和保存,不仅对于唐朝的封建统治有可资借鉴的作用,对于后世考察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也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107]

除此之外,李渊还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这是一部类编图书,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种,为后人保存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111]

上一章 唐高祖 穿越:这事不是我本心最新章节 下一章 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