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妃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向,离主峰较近,规格颇高。墓前有石羊、石虎、石柱、碑为龟背。前墓道未清理,墓道、墓室出土有陶俑、壁画,以及墓志一方 [3] 。
《燕妃神道碑》,672年(唐咸亨三年)刻,楷书,许敬宗撰文,高正臣书,总约3400余字,有缺字。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东燕妃墓前,清末出土,后又埋没。1964年重新出土。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
墓志铭,唐咸亨二年(67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刻,楷书,约2000字,保存为良好。1990年后,5月出土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东燕妃墓中。志盖厚18厘米,底边长96.5厘米,盖面篆书“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墓铭”; 志石边长96.5厘米,厚18.2厘米,五十行,行四十八字。
史籍记载编辑 播报
1、《旧唐书》:《本纪第五》 [4] 、《列传第二十六》 [5] 、《志第三.礼仪三》 [6] 。
2、《新唐书》:《列传第五》 [7] 、《志第四.礼乐四》 [8] 。
3、《唐会要·卷二十》。
4、《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5、《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墓志铭并序》。
6、《封贵人燕氏为贤妃制》。
7、《封贤妃燕氏为德妃制》。
8、《封德妃燕氏为越国太妃制》。
郑贤妃
郑贤妃,唐太宗李世民妃嫔之一,生平不详。无子女。《唐会要》记载贤妃郑氏陪葬唐昭陵,尚未挖掘发现其墓葬。因其墓志未出土,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燕德妃后,随之晋位的。郑贤妃,关于她的史料,只有《唐会要》上的“贤妃郑氏”四个字。旧新唐书中,皆无郑氏的记载,可能是因为她没有生育皇子。《唐会要》陪葬名单中郑贤妃的位次在才人徐惠之前,越国太妃、赵国太妃、纪国太妃之后,在昭陵墓区还未发现其墓葬。
考虑到贞观十七年齐王李祐谋反,其母阴妃遭到连坐被降为了嫔。阴妃原先的封号可能是淑妃或者德妃。而燕德妃在贞观元年至十七年本为贤妃,贞观末后十八年再次册封德妃,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
因为所以可以推测郑氏获贤妃的封号应是在贞观十八年之后。并且由于徐惠已经是追封的贤妃,郑氏的贤妃封号也是追封的可能性不大。
或是《唐会要》录错,应为贤妃徐氏。才人郑氏。
史籍记载编辑 播报
《唐会要·卷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记载如下:
昭陵陪葬名氏。
越国太妃燕氏。赵国太妃杨氏。纪国太妃韦氏。贤妃郑氏。才人徐氏。郑国夫人。彭城郡夫人。
徐贤妃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
生于贞观元年(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
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求早死。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其心愿。永徽元年(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