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八女:(1634—1692),生母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封固伦永安长公主,谥固伦端贞公主,额驸博尔济吉特·巴雅斯护朗。
皇九女:(1635—不详),生母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皇十女:(1635—1661),生母庶妃那拉氏,封县君,额驸瓜尔佳·辉塞。
皇十一女:(1636—1650),生母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封固伦端顺长公主,额驸博尔济吉特·噶尔玛索诺木。
皇十二女:(1637—1678),生母庶妃赛音诺颜氏,封乡君,额驸博尔济吉特·班第。
皇十三女:(1638—1657),生母庶妃纳喇氏,无封号,额驸瓜尔佳·哈拉。
皇十四女:(1641—1703),生母庶妃奇垒氏,封和硕恪纯长公主,额驸吴应熊。
养女:(1615—1637),生父克勤郡王岳托,生母嫡福晋哈达那拉氏,封和硕公主,额驸翰卓礼克图巴敦台吉。
陵寝墓地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死后葬于清昭陵。清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10华里(皇姑区北陵大街北端),俗称北陵。是清朝关外三陵中最大的陵园。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昭陵保护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所有的建筑以神道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规整、礼制设施齐备的皇陵规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马碑、华表、神桥、石牌坊、正红门、石像生、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及门楼、角楼、隆恩殿、东西配殿、二柱门与石台,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等建筑 [110] 。
清昭陵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清初关外的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多则是按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陵区庄严肃穆,主体建筑设计精道,施工精细,造型华丽。建造在精雕细琢的月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耸的隆恩门楼,造型别致的角楼,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宫,气势非凡的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等,皆为昭陵颇具特色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杰作。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祭祀。
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 [111] 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出现。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112]
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 [113] 很有可能系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