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方孝孺在信奉儒家学说的士大夫心中确实很冤,他践行儒家的忠义,最后死于气节,符合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所以明朝历代均有对其表示同情的士大夫,并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逐渐被平反,而平反的过程又促进方孝孺殉难叙事的丰富。其二,方孝孺的持节守义彰显了士大夫的忠义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也成为伸张士大夫政治的精神象征,在启、祯两朝更是成为东林人士的精神榜样。其三,明末关于方孝孺的殉难叙事中均有“诛十族”的内容,入清以后更是广泛流传。正是上述原因的作用,才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包含“诛十族”在内的方孝孺殉难事迹。故而有学者认为,“诛十族”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史实。
为政争议
消耗民力
虽然朱棣在位时期,明朝国力达到顶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忽略的是,这期间同样存在着社会问题,五征蒙古、 [10] 出兵安南、 [11-12] 以及迁都北京 [13] 等浩大壮举同时也耗费了很大民力。 [14] 尽管朱棣竭力爱抚百姓、体恤农民,减免赋税并赈济灾害,但其仍是好大喜功之人 [116] ,由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固有的阶级矛盾,其耗费民力的重大举动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178] ,导致民乱、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177-178] 。永乐十八年,山东地区的自然灾害加剧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爆发了唐赛儿起义。 [174] [177]
明成祖发动了征讨安南的战争后,朝鲜国王李芳远在与臣下议论时提出:“我皇帝本好大喜功,如我国少失事大之礼,必兴师问罪。我则以为,一以至诚事之,一以固城垒,蓄粮饷,最是今日之急务。” [116] 礼曹判书许稠所言:“今皇帝凡所施为,多非有道之事。”可以说,在“永乐盛世”的风光背后,依靠的是辅臣夏原吉等人的苦心经营,消耗的是百姓的辛劳汗水 [178] ,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富庶曾说“永乐初年,承废弛之后,府库空虚,一时赐赉功臣,大封亲藩,而又招集诸儒编辑大典,未几而有安南之役,有营建京兆宫殿之役,费以万万计,而户臣夏原吉殚力经营,未尝告之”。 [179]
五征蒙古
朱棣的“五出三犁”有得亦有失,晁中辰认为此举“有力地抵御了蒙古诸部的侵扰,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宁,北边鞑靼和瓦刺的均势基本得到恢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力对中原大举进犯。同时,明成祖对降附人员采取开明的优抚政策,致使蒙古诸部不断有人内附,从而加快了蒙汉人民间的融合和交流,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疑是个重要的贡献。” [132] 毛佩琦则对朱棣五出漠北基本持否定态度,“以朱棣的胸怀,是要做全天下之主的,他的征交阯、下西洋、出西域等等,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唯独北征蒙古,为之留下了终生遗憾,垒土九仞,功亏一篑,每读史至此,常为惜之。”叹惜朱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惟独对北征蒙古留下遗憾,并在著作中细致分析了北征蒙古的不可取性。 [133] 滕新才认为,这是朱棣好大喜功性格的产物,劳而无功,导致明朝国库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