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正宫地位
本书标签: 现代 

西夏

正宫地位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 [43] “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

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42]

兵种

西夏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 [25] 。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 [44] 。

防卫

西夏的兵力重点,设置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东南的西平府,五万人驻守西北的贺兰山。左右两厢和河南北四条线上也配备了军队。其中左厢宥州路五万人和河南盐州路五万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万人防辽,右厢甘州路三万人防吐蕃和回鹘。每逢要向西用兵,则从东点集而西,要向东就从西点集而东,在中路就东西都向中集合。 [105]

主要战争

主词条:宋夏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大顺城之战、永乐城之战)、辽夏战争、蒙古灭西夏之战

经济编辑 播报

农业

当年西夏境内的沙湖

当年西夏境内的沙湖 [45]

党项族是游牧民族,其农业较畜牧业晚发展,农牧并重是西夏社会经济的特色。 [36] [46] 李继迁时期陆续领有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如灵州(宁夏吴忠市)、兴庆(宁夏银川)、凉州(甘肃武威)和瓜州(甘肃安西)等地后,由于这些地区丰饶五谷,“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其中兴灵地区与横山地区为西夏粮食的主要产地, [47] 其产量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 [48] 而横山地区的粮食时常提供给伐宋夏军使用。西夏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稻、荜豆和青稞等物, [49] 当发生战乱或天灾时只能以大麦、荜豆、青麻子等物充饥,并且等待自灵夏所运来的粮食。药材中比较有名的有大黄、枸杞与甘草,皆是商人极力采购的重点商品之一。 [36] [46] 其他还有麝脐、羱羚角、柴胡、苁蓉、红花和蜜蜡等。党项族向汉族学习比较先进的耕种技术,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50] 西夏领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来不易,所以十分重视水利设施。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兴州和灵州,其中以兴州的汉源渠和唐徕渠最有名。 [46] 夏景宗时兴修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在甘州、凉州一带,则利用祁连山雪水,疏浚河渠,引水灌田。在这些水源中,又以甘州境内的黑水最为著名。横山地区则以无定河、白马川等等为水源 [46] 。夏仁宗时期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并规定水利灌溉事宜。

上一章 西夏 正宫地位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