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侃来到寝宫中见到伽凌,直爽的伽凌显得乖巧又聪慧,甚至亲口挽留元侃。第二天,看着伽凌与绫阳公主在宴会上相处甚欢,元侃不禁心生喜爱。当场册封伽凌为贵仪。相比于伽凌寝宫内的热闹,潘贵妃这里显得清冷许多,失去腹中胎儿,潘玉姝郁郁寡欢,看穿了帝王家的无情,自己作为旧人,或许早就被元侃淡忘。而刘娥却是天天等待着耶律康的归期,此时苏义简突然找来,说道宰相李沆病重,想要见刘娥一面,虽不知是为了何事,但刘娥还是前去探望。看着李沆虚弱的模样,刘娥尊敬地靠近,李沆要求刘娥应允自己,此生不会临朝称帝,为了安抚李沆,刘娥只得立誓答应。果然等到苏义简和刘娥走出房门,遇见了元侃派来探望李沆的张景宗,三人还没交谈几句,屋内的李沆便咽气离世。
张景宗带回李沆生前留下的遗言,奏折中推荐毕世安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元侃没有想到李沆没有推荐寇准为宰相,心中不禁升起疑惑。元侃向众人提到李沆的遗愿,大臣们认为让寇准和王钦若互相牵制为好。寇准不服王钦若升官与自己牵制,但寇夫人看出皇上的意思,是想要磨练寇准,日后方可有大用。
潘玉珠听闻伽凌的到来,顿时火气攻心,倒是想要探探宫里的规矩,于是带着宫女执意闯入存放耶律康的偏殿,硬是要打开棺门,取出了耶律康的项链。可刘娥对这些事情毫不知情,还在为耶律康准备衣服。谁知潘贵妃来到,原本想要与潘玉珠和气叙旧,谁知潘玉珠直接将耶律康的死讯告知刘娥,极度震惊之下,刘娥显得异常平静,只是自顾自地离开厅堂,令人猜不透其心思。
耶律康的死讯传到了萧太后的耳中,南下讨伐已成定局,王翰林认为割地求和为上,可毕世安认为应该派兵增援边关,等到辽军耗尽粮草时,再议和不迟,毕世安推荐寇准来商议战事,寇准对北境无比熟悉,将主要战线指出,并且劝皇帝御驾亲征,运筹帷幄,才能击退辽军。另外,刘娥找到寇准,问起此次与辽军的战事,得知关键在皇帝犹豫御驾亲征,刘娥十分相信寇准的能力,于是放心交托,而自己准备带着耶律康的棺木北上,将质子交回,让萧太后师出无名,即使不能回来,也要和赵吉相见,等待元侃御驾亲征。刘娥得到元侃的允许,刘娥准备亲自带棺木面见萧太后。众人送行,元侃尤为担心。
毕世安收到李沆生前写下的密信,信中提到寇准实属可用之才,但缺少磨练。另外又提到刘娥治世眼光独到,未来肯定会被元侃请进宫中,李沆要求毕世安一定要阻拦此事。毕世安看完密信后思索许久。随后便找到寇准喝酒闲聊,两人聊起王钦若,寇准很是不服,毕世安听着寇准分析局势,心里很是感慨李沆的眼见,眼前的寇准正是可用之才。
约定十日已过,萧太后只等到了元侃的书信,信中提到刘娥带棺木面见一事,萧太后心里痛苦万分,但还是好奇这个刘娥,到底有什么能耐。等到刘娥来到殿堂之上,向萧太后说出实情,但萧太后此时已经顾不上质子之约,一心要南下讨伐复仇,这下刘娥才拿出耶律康学会写字后亲笔留下的愿望,即是希望两邦交好,再无战争。看着儿孙的愿望,萧太后的眼泪簌簌流下,应允带出赵吉和李婉儿,让三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