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诗旎不会沿着方才的纠纷顺藤摸瓜,询问他和欧诗哲之间的渊源,更不会去确定苑晨浩的个人男女情感问题。她也不会打着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的幌子刨根问底。她依着古人闯荡江湖时先自报家门的礼节,对自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本校大三体育特长生,时年二十一岁。
随后,也不给对方自我介绍的时间机会,径直自顾自地简要谈起了她和苏山山苑晨浩三人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还对其中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了相对详细的叙述。
她讲得眉飞色舞,喜上眉梢。就连招待前来购物的学生们时,也不曾有间断的打算。反倒见缝插针地告诉顾客所需要支付的价钱。在一旁苑晨浩微笑着,时而眼神接触,点头回应,适当地接茬,一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许是被莫诗旎高昂快乐的情绪感染,顾客都有意无意地朝他们两人多看几眼。俩人的作派,俨然是关系亲密的旧识。起初,苑晨浩还对莫诗旎此时的所作所为感到迷蒙不解,渐渐的,心中的所有疑云防备宛如冰雪消融,最后他也沉浸在莫诗旎的快乐回忆录中。
跟随着她回忆讲述,他了解到了苏山山这些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情忐忑激动又珍惜。巨大的满足感也让他忘记了他和莫诗旎才刚刚认识这件事,忘记了人际交往的规则和分寸,也忘记了他还没有向对方介绍自己。
两个人一个多在说,一个多在倾听,交流互动得还算酣畅淋漓。虽谈不上相见恨晚,却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宽慰感。
某段往事讲得也差不多了,莫诗旎以总结作为故事结尾:“苏山山她是个好人。她并不像其他认为的那么凉薄。反而很重情义很深情。她只是习惯了孤独,不想轻易让人靠近。”停顿三秒后,叹了一口气,紧接着说道:“我刚才不是在生苏山山的气,我是在生自己的气。”
听闻此言,苑晨浩幡然醒悟,后知后觉。心中的迷蒙被拨开了。
都说渡过漫长黑夜是为了迎来早晨的曙光,吃第七个包子就饱了是因为有前面六个包子垫肚,所有不期而遇的意外惊喜,多是寻常不起眼的铺垫造就的结果。在苑晨浩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再随和随意,也不太可能对刚认识的人诉说往昔峥嵘岁月——除非是在旅途中遇见陌生人,为排解寂寞情绪。因为知道彼此不会再见。没有邻里间通过瞧见彼此晾晒的衣物,从而清楚得知对方的底裤上有几个洞有几块污渍那般的尴尬情绪。
简言之,就是在安稳中需求刺激,在刺激中需求安稳。这种矛盾的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情感需求的失衡。这就像是安放情感,安抚情绪的一种类似放风筝,看恐怖电影一样的行为,是一种宣泄的方式。
但是这是在人来人往的校园,小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心的防备和距离感不可避免的合理坚挺地存在着。事出反常必有猫腻。而所谓猫腻都是有头有尾,有迹可循,也因此存在合理解释。
依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莫诗旎方才与他热切诉说前尘往事是在宣泄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榕柳树下的摊位纠纷,实实在在地让她的情绪产生了裂痕动荡。且自收到林乔的质问后,她的情绪反应更加激烈了。
表面上看,她似乎在意的是自己是否生苏山山的气这个命题,而提出这个命题的是林乔。侧面反映莫诗旎很在意林乔的话。足见他在她心中很有份量。
经过方才的交流和对一二往事的悉知,苑晨浩也将莫诗旎这个人了解得七七八八。这样一个爽朗大方重情义心思又细腻的女孩,不会轻易跟朋友置气。心念一转,他认为林乔并不了解莫诗旎。如此看来,双方的感情在某些方面有着微妙的偏差,并不对等,是一个有点失衡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