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盛宴后,谢君玉得皇后青睐,留在宫中,侍奉皇后身侧。
每日破晓,天色尚暗,启明星高悬天际,谢君玉居所便悄然亮起灯火。
侍奉的宫女们轻手轻脚穿梭其中,一人端来盛着温水的铜盆,水中散发草药清香,以浸过香料的软巾,细致为她擦拭面庞,动作轻柔,生怕惊扰宁静。
另一人拿起檀木梳,小心翼翼梳理她如墨长发,发丝在梳子间顺滑流淌,而后将其挽成简洁端庄的发髻,点缀一对支白玉簪子,金镶嵌珍珠插梳,衬得她愈发清丽脱俗。
谢君玉身穿绿色罗衫,红色联珠对鸟纹锦背子,下着红黄间裙,外罩天青色印花纱裙,肩搭绿色帔子。
踏入皇后宫殿,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金色光柱,照亮殿内每处角落。
皇后已端坐于案前,神色专注审阅各宫呈递的宫务文书。
见谢君玉进来,抬眸看向她。
谢君玉款步上前,莲步轻移间衣袂飘飘,而后福身行礼,声音清脆悦耳却不失恭敬:“臣女拜见皇后娘娘。”
皇后嘴角微扬,露出温和笑意,轻声回应:“起来吧,坐。”
“谢皇后娘娘。”谢君玉起身,坐到皇后下首的位置。
谢君玉目光扫过桌案上的文书,皇后温声开口:“你且好好看看,熟悉了也好帮本宫做事。”
“是。”谢君玉打开文书细致地看了起来。
文书里所记载的自然是后宫嫔妃以及公主们皇子们的吃穿用度,虽然事情不大,但极为琐碎。
从各宫每月的布料、食材采买,到首饰、器物的定制,无一遗漏。皇后向来公允,对待各宫嫔妃一视同仁,在这些事务上更是事无巨细。
皇后处理完几封奏章,微微靠向椅背,目光落在谢君玉身上,开口问道:“宫中诸事,犹如乱麻,稍有差池,便生事端。本宫日夜操劳,仍觉力不从心。”
谢君玉闻言,微微欠身,恭敬回道:“娘娘,依奴婢愚见,后宫之事虽千头万绪,然理其本,循其规,便可纲举目张。”
“各宫用度、采买等财务之事,可设多位专人管辖,几人之间牵制,明立账目,严审出入,如此可杜奢靡、防贪墨。人员调配、奖惩赏罚,依制而行,不偏不倚,方能服众。”谢君玉一边思索着,一边说道。
“再者,宫中妃嫔众多,难免龃龉,可设‘明理处’,选公正之人主理,使众人有申诉之所。如此,既解纷争于微末,又彰娘娘公允之德,后宫自然祥和。”
皇后听着谢君玉说的话,微微眯起眼睛,似在思索着什么,片刻说道:“本宫瞧着德妃与淑妃倒是不错。德妃温婉贤淑,素有贤名;淑妃出身名门,处事果决。若让她们二人协理后宫事务,你觉得如何?”
德妃跟淑妃两人可不是关系亲密的,两人一个有皇子,一个有家世,虽然争得不可开交,但两人也是很有分寸的,她们帮皇后协理嫔妃事务,互相牵制是最好的了。
谢君玉微微沉吟,说道:“德妃娘娘与淑妃娘娘皆是后宫中不可多得的贤能之人。德妃娘娘心地善良,对下宽厚,在宫女太监中颇有威望。淑妃娘娘聪慧过人,又有家世傍身,行事雷厉风行。若能让二位娘娘共同协理,互相取长补短,必能将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皇后听闻,眼中满是赞赏之色,拍了拍她的手了笑道:“你这丫头,年纪轻轻,却有这般长远的眼光与缜密的心思。就依你所言,本宫这便着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