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十年十月,北齐文宣帝去世。
国不可一日无君,给文宣帝办完丧礼,又得安排将文宣帝的棺木开始向陵墓运送……前前后后花费了好几日,礼部还得加班加点的准备新帝登基仪式,忙的脚不着地。
十月十九日,皇太子高殷在晋阳宫宣德殿即位,大赦天下,遵从先帝遗诏,令杨愔、燕子献、宋钦道一同辅政;内外百官的官阶增加一等,失去官职、爵位的,可以恢复。
十月二十六日,尊祖母皇太后娄昭君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李祖娥为皇太后。
十一月初二日,任命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为太傅,司徒长广王高湛为太尉,司空平原王段韶为司徒,平阳王高淹为司空,高阳王高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
十二月,改封上党王高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高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高绍廉为陇西王。
总体来说,大部分人官职其实都没什么变化。
就像长广王,新帝所谓的任命“司徒长广王高湛为太尉”,不管是司徒还是太尉,这俩官职都是文宣帝在位时就已经任命的。
常山王高演亦是如此。
文宣帝驾崩了,李皇后终于升级为太后,初当上太后,一切都是新鲜的体验,早在文宣帝驾崩前,她都没什么多伤感的,皇帝老公没了就没了,反正她又不是那种没儿子依靠的小嫔妃。
李太后畅想着未来美好的生活,特别想学一学婆婆娄太皇太后,也体验一把大权在握的威风!
再说她又不是想沾权力,只是这不是新帝还太年少嘛!说不准朝朝众臣可能不听皇帝儿子的,得她这个太后出马呀!
还有就是,改明儿也得让皇帝儿子给她也封一个威风的太后称号,与宣训太后类似的那种,李祖娥心里想的美滋滋。
新帝高殷还很年少,今年才十五岁!
不过他毕竟当了十来年太子了,甚至还监过国,也认识不少大臣,倒不至于露怯之类。
只是,父皇还在世时曾经因为他软弱无能,连个死囚都不能杀掉,被父皇打了三鞭,自此落下个“心悸口吃,精神时常恍惚”的毛病。
从此以后,他性格越来越内向沉默,特别是如今他是皇帝了,不能一直不说话,是以经常长话短说,甚至干脆沉默不言。
也是在坐上皇位后,他才越来越理解父皇,父皇这是对他不放心啊,没有期待哪有愤怒?
当皇帝后,他不敢松懈,这些日子以来,总是挑灯看父皇曾经批阅的奏折,他得学习呀。
身为皇帝,在其位谋其政,他得为北齐负责,为万万黎民负责呀!
他发誓,他要励精图治,做一代明君!
他知道自己曾经经常不得父皇满意,父皇总是说他太年轻天真,不知世间疾苦,他也怕做了皇帝后变成司马氏晋朝的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晋惠帝是个很天真的皇帝,一直没有离开过皇宫,从小的生活环境繁华奢靡,根本不能想象到有百姓饿死。不过,因为大多说人只记住了晋惠帝的这句“名言”,演变为昏君语录。)
父皇临终前,两次交代他有不懂的不要去找母后李太后,而是有事去找祖母太皇太后。
但是孩子嘛,大多还是和母亲更亲近的,更别说高殷总是觉得祖母不见得多么喜欢他,人家有两个儿子呢,六叔常山王与九叔长广王在高殷的印象里都是太皇太后的势力。
新帝有些苦闷的事情,会还像从前一样找母后倾诉。
“尚书令杨愔准备通过进行全面的改革来整顿政治秩序,帮助朕掌控朝堂,朕觉得这些大臣还是太顽固不化,不知变通,父皇不在了,却还是仗着是父皇的老臣处处为难朕,唉,也是朕成为了皇帝才知道父皇的辛苦啊!”
为了以身效法、榜样天下,杨愔首先奏请高殷免除他的开府封王爵赏;
然后诏令全国七十岁以上的军人授予名誉职位,六十岁以上的军官以及重病不胜其职的,一律让他们退休;
并且大张旗鼓将那些无才无德、靠贿赂上台的人全部黜免。
“那些老臣,朕好心让他们退休,让他们回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他们竟不知好歹!就连六叔与九叔也是暗中与朕这个侄儿作对,他们到底是不是朕的叔叔啊!我们才是一家人啊!”
原来前朝,杨愔的整顿,朝野一片哗然!
那些被黜免下来的佞幸之徒心怀怨恨,纷纷投靠到二王(高演、高湛)手下,此时朝内亲王权力很重,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和太皇太后娄昭君实际控制了北齐的军政大权。
“今日杨愔和朕商议,委任二王(高演、高湛)为刺史,两位皇叔权力太大……最让朕揪心的是,二王居然隐隐联合,几次在朝堂上与朕公然唱反调,朕去找祖母倾诉,祖母居然也几次维护两位皇叔!难道朕就不是祖母的亲孙儿吗?!”
李太后听后也气得不轻,“我的儿,太皇太后也太过分了!你才是皇帝,大齐所有人都该听你的!”
“太皇太后也真是的,这个老太婆,一把年纪了,也不消停,谁家的老太太不是维护着大孙子的?总是惯着常山王和长广王!让两人有了这么大的权力,二王怕是已经生出天大的野心了!我们不能放任二王继续威胁我们母子啊。”
看着皇帝儿子的惊疑不定,和对二王的厌恶,她心里一喜,不过,面上还是淡定的样子。
李太后迫不及待的出主意道:“皇帝莫急,母后出身于赵郡李氏,乃是北方世家大族,一点都不输于娄氏!待母后让你舅舅他们找到朝中几位亲信大臣,商议废掉太皇太后,再由母后执政。”
她安抚道:“母后和你是再亲不过的亲母子了,自然是向着你的,待母后有了权力,我们母子以后就再也不必再受太皇太后和二王的气了!”
“或者,若是那高演和高湛依旧不知收敛,干脆不给他们一丝权力,直接将他们兄弟俩调离朝廷,然后一不做二不休,设法杀掉!”李太后说着时,一点没有掩饰对二王的狠辣心思。
高殷沉默了,虽然母后有些狠辣,但是他如今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软弱太子了,成为皇帝后,他越来越理解父皇的强势,也知道当初父皇对他多么的恨铁不成钢。
他一直在努力的想让自己变得强势冷硬,让父皇不再担心。
只是,他骨子里还是那个仁慈的他,还是有些优柔寡断,毕竟,二王都是他亲叔叔,是父皇的亲弟弟,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给人留下一种容不下叔父的冷血无情的帝王印象。
“母后先别急,朕会和杨愔再商议商议……”
朝堂上,
近日,皇帝的眼神越来越不对了,高演政治嗅觉更敏锐,他仿佛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
常山王眸光幽深,看着上首的皇帝侄儿,心想,“你是要打算除掉我了么?”
高演心里升起一股紧迫感,他不能再慢吞吞了,要赶快培植势力以求自保,一旦羽翼丰满就准备夺取皇位。
不能将身家性命让没有什么感情的皇帝侄子掌握!
长广王也不慌不忙的壮大自己。不过他深知历史,不管他如何努力,还轮不到自己呢。要低调。
杨愔的改革,促使两派矛盾白热化。
高殷的帝位岌岌可危,终于下定决心!于是将计划用书信通报给高殷的母亲皇太后李祖娥,详细陈述平安和危险。
但新帝还是太不谨慎了,如此密谋大事,竟然不能确保保密性。
李昌仪,曾经做过高澄的女人,高澄早逝,她也没有子女,因为擅长书写,干脆进宫在宫中做宫人。
来到皇宫后,李祖娥因为李昌仪是同族的姑姑,非常亲热喜爱她,平时书信之类的都是交给她看。
这一次,这么大的事,李太后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也许有身边宫人泄密的可能,直接大咧咧的像以往一样直接将书信给李昌仪看……
李昌仪心里也很无语,心里更加确定李太后怕是不是会有好结局的主,跟随她,迟早哪一日被祸及殃鱼丢了小命!
还是太皇太后好,脑子清醒。
于是她将此事记在心里,心里想着一定要尽快找机会将此事告知太皇太后!
李昌仪速度很快,她想法子当夜就悄悄地进入了宣训殿,秘密的报告给了太皇太后娄昭君。
娄昭君何等人?她那个儿媳李太后她还不清楚,人蠢却还玩什么权谋。
太皇太后没有什么意外,只是感慨一声,“到底老婆子不是道人的娘啊。祖母呢,隔着一辈儿呢!”她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不知道以后会有多少孙儿,道人只是她其中一个孙儿罢了。
李太后这边有告密者,这边,皇帝高殷那里也有泄密者:
平秦王高归彦最初也是高殷、杨愔同党,后来权衡利害,觉得高殷年幼,势孤力单,因而背叛高殷,打算将密谋全部泄露给二王……
*
高演收到宫里母后传来的密信,面无表情的把纸烧掉,然后又用火钳搅烂烧成的灰烬,保证即便有人钻进他的书房也看不清这灰烬有一个字!
他这个皇帝侄儿啊!让六叔怎么评价好呢?
大概就像二哥曾经评价的那样吧,无能,废物。
注定被他从皇位上拉下来的命。
二哥的确对这个侄子够着想了,留下不少保皇党的大臣,但是他这个侄儿是怎么做的?竟和他那个心肠狠毒的亲娘密谋想要除掉他和九弟!
高殷!李祖娥!你们母子真当我高演是不会反抗、引颈受戮的绵羊么。
他常山王也不是好惹的!
别忘了,他还有帮手!唇亡齿寒,九弟不也和他差不多吗?被皇帝那一派的人忌惮着……
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宋钦道、郑子默等人因高演威望已经很高,心里害怕权力受到威胁,请求高殷任命高演为太师、司州牧、录尚书事;长广王高湛为大司马、录并省尚书事,解除京畿大都督之职。
即便如此了,皇帝侄儿依旧没有打算放过他这个叔叔!竟还打算要他的命!!
听听他那个老娘李太后怎么说的,“架空二王的权利,然后设法杀掉!”母子两人皆是蛇蝎心肠!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