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连岳
作者对也不全对,人世间所有的烦扰,其实都起源于“我执”,但若没有“我执”,也没有什么生存的必要了。
备注项1: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当我们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彼此的“不一致”,你会活得舒服很多!
我觉得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三观!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真理。
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杠精”。但生活中面对三观“不一致”时,我们都难免产生认知失调,用自己的三观去争对错输赢。
长期以往,结果就是:关系出现裂痕,倦怠,分手、离婚或绝交。
怎么避免呢?
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别人。
我觉得,“理解”这个要求有时候很难。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想法都无法做到100%的理解,何况对别人。
不要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会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尊重“不一致”。
是的,“尊重”就好。 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互相不争对错,不强迫对方改变。
允许别人跟我们不一样,也允许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摘抄随喜
【备注项2】
我执 - 佛教用语
我执是佛教用语,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
我执,源自第七识,佛法领域名词。分为:人我执、法我执、分别我执、俱生我执。
"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后即可破除,而细微的"我执"则须成就佛果后才可彻底断除。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人我执:
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发业润生而缠缚有情于三界六道之中,障涅盘寂静之理,搅扰有情之身心。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法我执:
一切凡夫,不了诸法空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一切所知障由此而生。
《起信论》云:"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
《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
分别我执:
为后天我执,依自己分别力或邪师所教而生者。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之。
俱生我执:
为先天随生具有之我执,为吾人过去世之业习。菩萨于修道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渐断之。
此我执者,任何世彰漏之智不能伏灭,唯三乘无漏圣道的观智(指根本智及后得无漏智现行时)才能伏灭,就是把人我执返于"人空智",法我执返于"法空智"。伏灭人我执,二乘在见道位以上,顿悟菩萨在初地以上,渐悟菩萨在回心以后的生空无漏位;伏灭法我执,是菩萨初地以上的法空无漏位(见《唯识论讲话》)。二乘之人虽断人我执,证得人空,而不断法我执,如《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