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桓到底喜不喜欢如萍?
抱玉于浮光
抱玉于浮光
文学硕士/制香人/支教老师
806 人也赞同了该回答
以下回答可能比较不那么主流,只是从自己的思维切入了一下,顺便讨论一下幼年时期也曾经霸屏我很久的琼瑶阿姨的爱情思路。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了。就当回顾童年了。
所以一会儿不喜欢可以直接关掉,不用硬杠我哈。
别说喜欢如萍了,其实我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书桓是真的爱依萍吗?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都觉得很难回答。
(不要说作者怎么设定的,我当然知道作者的设定,但是作品写出来就是给读者看的,所以我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剧是很小的时候看的了,不过关于这一点,从当时到现在的感觉很一致。
在我看来,书桓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一个爱人,而是使自己的形象更加丰满完善的伴侣罢了。
在遇到如萍时,他摇摆过。因为选择@如萍,代表着一种贵族公子与千金小姐对等的爱情,事实上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遇到依萍的时候,不得不说,依萍的处境真正的激发了他对于自己另一种形象的幻想——就是“救赎者”“英雄”的形象。
关怀那个在雨中浑身是伤的女孩,接受她因为伤痕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气质,用自己爱温暖她征服她在危险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叛逆”,这个过程,本身也就在帮助书桓塑造想象中的自己:
那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救赎者,那个光芒四射能征服一切困难的英雄。
你要真的认真的问,书桓到底喜欢依萍什么呢?我觉得真的很难回答。
杜飞那句:“你爱她的缺点…那现在怎么了,她的缺点不见了?变成优点了?”虽然是玩笑话,但是也不无道理。
事实就是每当依萍表现出她的性格,她的倔强,基本就是两个人争吵的开始。
虽然多次都是以书桓最后选择理解、道歉而收尾(可能也是为了剧情必须收尾),但是很多的架还是吵得莫名其妙。
梦萍事件,书桓眼看着梦萍平时对依萍的羞辱,最后居然将这个错误归因到依萍的头上。日记事件,书桓更是反应到了大家都觉得有些夸张的地步,毫不留情面。
而这几件事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伤害到了书桓的“自我形象认知”。
你接近我居然不是因为被我吸引?我居然因为你,没有继续做一个救人的英雄?这不是我……“我不是这样的”这句话几乎是二人吵架时书桓天天挂在嘴边上的话。
仔细观察整部剧,其实只要不触碰到书桓自我认知的事情,他都可以让着。但一旦依萍表现出一点破坏他对自己形象的认知,他很快就会崩溃。
有人说书桓这样是因为圣母,我不否认。但是准确说,是书桓更爱那个能让自己更接近圣母形象的依萍。那个脆弱的,被欺辱的,甚至有点可怜的依萍。
所以只要每次依萍强势、凶狠,装作不近人情的时候。书桓总是像个外人一样,观众都能看明白的原因他却要吵上个几集才能稍微反应过来。
而依萍只要稍显脆弱,或者表现出家庭伤害的影响时,书桓就会急匆匆出现。变回那个之前温柔体贴的爱人。
这样的感情真的是爱吗?其实我是质疑的,至少说,二人的开始是更贴近书桓单方面的感动于自己的形象和居高临下的希望能照顾和改变对方。
也是因此,当另一个更加脆弱的形象出现时,当如萍一身疲惫出现在绥远,书桓的内心有摇摆了。
你说他当时没有摇摆,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摇摆仅限于如萍楚楚可怜的那个晚上。他甚至说出了“依萍问没有她我会不会选择你,我诚实的回答会”这种自我更改了记忆的话。
等到如萍重新回到富丽堂皇的小楼里,换上端庄大气整洁的旗袍。她身上那种需要人保护的易碎感,又一次消失了。在这个过程中,书桓想起过去和依萍的感情,才又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
如果是真正的深爱依萍,他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如果是为了气依萍的赌气,那其实也不必等到绥远,他还没出发如萍就已经多次投怀送抱了。
可他偏偏要等到一身破布衣服在绥远出现的如萍,他才说自己“被感动”“被震撼”,而这种所谓的被感动,其实是如萍当时的处境又一次给了他“完善自我形象”的冲动。
那一刻,他一定觉得自己是个英雄,要来用爱情拯救这个为了自己险些送命的女孩子。
远在天边的依萍即便有更深的感情怎么样?她不像眼前的女孩这么需要自己的照顾,这么依赖自己,这么成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
直到依萍后来跳水,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候,书桓的心才真正落定在了依萍这里。因为那一刻他终于真正明白,依萍是那么的需要他,在依萍这里,他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救赎者”。
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琼瑶阿姨三观的原因。为什么一定要一个女人表现出没了这个男人活不了的状态,男人才能心甘情愿的回头?
如果是真正的爱,真正的吸引,我相信依萍什么都不用做,不用表现出脆弱,不用他人去讲她多么痛苦。书桓就会在订婚的前一天辗转反侧,甚至走不到订婚那天,就会坚决的说:我真的爱她,哪怕她不需要我。如果她不接受我,我就再等等。
因为以书桓的高傲,本不是一个“没鱼虾也好”的婚恋观。能在和依萍分手后马上接受如萍,真正说明了在他的爱情观中,“对方需要自己的救赎”有时候高过或者至少和所谓的“相互吸引 彼此深爱”同样重要。
退一万步讲,如果这算是真爱,那这种脆弱的爱情,真的值得依萍用自己刚刚开始绽放的美好生命去赌吗?如果赌输了呢,桥下就是多了一条为爱自我放逐的亡魂,桥边则多了一个接连丧女而精神失常的八夫人。
以后呢,如果有一天依萍成长成了一个完整的不需要他人关怀也能生存的人。她有自己的思想,在一些没有对错的事情上,她有着和书桓完全不同的观点,哪怕这样的观点会让书桓觉得她“不善良”,书桓还会继续爱她吗?
如果如萍陷入了更加令人同情且无人帮助的境地。这时候书桓可以坐视不理吗?他一定会去帮助的,哪怕这种“帮助”会伤害他和依萍的感情。
电视剧的结尾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萍有了自己的归宿,书桓和依萍经历了长久的别离,感情直接跨越过了“打打闹闹”成为了“生死相依”。
可是现实不是这样的。不是用书桓这种浅薄的所谓“爱情”就可以到达彼岸的。可以说琼瑶阿姨用自己的幻想编织了一个不现实的梦,且把当时的很多人都骗进去了。
这样的故事,当时看完流点眼泪,哈哈一笑,未尝不可。但是要真的深刻探讨起剧中人的感情,会发现乏善可陈。轰轰烈烈或许有,深刻清醒却是几乎不见。甚至不如聊“剧中谁更绿茶”“人间清醒杜飞”“民国一个手镯多少钱”这种“周边”产品更吸引人。
关于琼瑶阿姨为什么在当时那么火,我在另一篇回答里也聊过了。我也是肯定她的一些贡献的,有兴趣可以去我主页翻,大概这样。回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