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午夜烟灰缸
2022-5-27 07:54 · 来自贵州 · 永兴县水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木心有句名言: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强调知识的重要,至于美,似乎太过遥远。
事实上,我们穿的衣服,我们住的房子,我们过日子的方式,都偷偷藏着美。
或是一室一桌,一香一茶的幽静;或是一院一椅,一草一木的悠闲。
美,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是把日子过好的能力
不是财富越多,房子越大,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就越高。
倘若一个人不懂美,便可以容忍自己衣着邋遢,放任自己的房间杂乱无章,由着生活逐渐枯萎,百无聊赖。
人应该生活得写意,而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
作家三毛初到撒哈拉沙漠时,租的房子破败不堪。
她和荷西一起,把里里外外刷得亮白,桌子铺上白布;把废弃的汽车轮胎洗净清洁,做成一个坐垫;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采摘的野地荆棘,瞬间有了诗意……
于是,三毛的家成了沙漠里最漂亮的家,朋友们争相拜访。
一间脏乱差的房子被改造得干净整洁,沙漠环境恶劣,却从此多了一个爱巢。
不必荣华富贵,但求一间朴素简约的小屋,一缕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一种不争不抢的人生态度。
懂得审美的人,即使身处平庸的环境里,也会主动拥抱自己,通过美唤醒对生活点滴的珍重。
他们把一粥一饭调得有滋有味,把一朝一夕都过得诗意盎然,生活的趣味不在别处,就在一饭一蔬,三朋两友,四时风物。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很多高学历的人在审美方面却很穷,对美的感知十分弱,生活得粗俗不堪,心灵枯萎无光。
不少年轻人明明体态健康,却要把自己饿得瘦骨嶙嶙;明明有着完整五官,却过分追求明星脸,把脸整得失去了自然美。
有人调侃,某些选美比赛,就像一场连连看,每个人整得都差不多。
甚至有人形容,如今的人长相不随父母,随大夫,哪个大夫做的手术,就长哪个模样。
比文盲还可怕的,是美盲。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著名诗人席慕蓉曾这样形容:“听叶老师讲课时,觉得老师就是个发光体。只要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原因无他,叶嘉莹先生,即使已入耄耋之年,在讲课时,也一定会打扮好仪容,全程站立授课。
哪怕在战乱之际,叶先生在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将头发仔仔细细的梳成鬟燕尾式,将旗袍熨的平平整整。
叶嘉莹先生的美,不只是渊博的知识,更是对那一方三尺讲台的珍惜。
她形象得体,容止有仪,流露出诗文的涵养,也尊重所教授的学生。
审美是灵魂的模样,是由内而外的修养。
一个人要让心灵有幸接触真正美好的事物,要让美好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学家张世英先生把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分别是:
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不少人以为美在诗与远方,其实在当下的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人恰巧路过一家音像店,会被里面播放的一首久违的老歌而感动;
有的人上班或放学回家,会特意绕一条远路,体验一番全新的境遇;
有的人在周末什么也不干,就泡一壶茶,便可在茶世界里逍遥快活。
用一双美的眼睛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里处处是欢喜与诗意。
汪曾祺喜欢做饭,晚年之后,越发喜欢亲自下厨。
他必须自己去菜市场买菜。他说:“我不爱逛百货商场,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
菜市场热热闹闹,满是人间烟火气。在那里有鸡鸭鱼肉,有青蔬瓜果,无一不在传递着生活的乐趣。
买完菜回来,汪曾祺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腾挪转移,将肉馅剁碎,加入葱花,拌上酱瓜末,塞入油条段中,入油锅炸至金黄,是汪曾祺自创的菜——塞肉回锅油条,嚼之酥碎,声动十里人。
美,不仅仅是作为讲授知识的辅助之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句话说得好,给时间以生命,不是给生命以时间。
一辈子很短,要过一种美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姿态和境界。
不要在枯燥无味中虚度时光,要主动看见美,创造美,要过得有滋有味,活出诗意与热爱,填满每一个苍白无聊的日子。
天降惊喜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