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自留地:读书笔记,心情随记,自配图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商君书的愚民思想是否过时了?

自留地:读书笔记,心情随记,自配图

① 商君书的愚民思想是否过时了?

坐看云起时

坐看云起时

体会宽广深远境界

79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读了《商君书》以后,感到非常震撼,没有想到在历史上有这样一种政治主张,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广泛的长时间使用,这对中国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

对商鞅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少好刑名之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当时秦国地处偏僻,被诸侯看不起,不带他玩,他有点自卑,很倔强,长期受到歧视,是受害者的心理。此时,秦孝公下了一个诏:“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战国的思想,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法家是时代需求下出现的思想。另外,如果战国时代过去了,平常如果使用法家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战时的共产主义和战时的政策,放在平时很可怕,所以法家是战国的思想,主题是强行让国家强大,为了让国家强大,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在法家看来完全可以忽视,甚至抛弃的,甚至认为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有损于国家的强大。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诏后去了秦国,跟秦孝公有几次见面。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王道,在秦孝公处被冷遇之后才变成了霸道,其实商鞅是在试探秦孝公,如果秦搞帝道、王道,我就走了。而秦孝公也在试探商鞅,所以对初次和商鞅的见面很不满意。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人互相试探以后发现对方是自已要找的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开始搞变法。

在战国时候搞变法最大的阻力是贵族,虽然秦国从贵族的角度来说是最弱小的国家,但也没有例外,所以秦孝公和商鞅针对改革变法在宫廷里面和另外一方的人搞了一次大讨论。有一场辩论中商鞅讲了一段话,这一段话记载在史记里面非常振振有辞: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的意思是说,凡是排挤我的人都是比我低,反对的人都是愚者,而我看到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所以我是智者,考虑国家大事根本不需要和人民商量,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担当。他把自己看成是治大功的人,面对世俗反抗和众人的非议在所不辞,强国才是他真正的目标,利民只是作为最后的目标,为了所谓的利民不惜损害人民,以所谓的长久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当借口,来损害当下和眼前的人民利益,这是专制独裁者一贯的做法,商鞅就是这样做的。

商鞅非常善于演讲,很喜欢讲格言:

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这是他的主张和理念。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议和诬蔑,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数人才质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担事,力不能任事,眼光不能看得远,胸襟不能容得多,这些人不是依靠的力量,恰恰是需要抵制的阻力,凡是反对我们的都是庸者,反对我们的意见都是没有价值。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独裁是专制的前提,必须先保证独裁的权利才能维持专制,独裁必须建立一个理论,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值得一提。

第六,法也好、礼也好,其本质不在于一些条文和制度,而在于这些条文和制度背后的价值,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以变。

如果仅仅看商鞅这段话则非常好,都很有道理,都是人生格言。但是有一点大家忘记了,商鞅所说东西的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找到历史事实来印证他的观点,哪怕是小事也会有。商鞅总结的六层道理中,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对普通民众智力、德行的藐视、对他们意见的藐视、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对他们力量的轻视。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光有事实是不够的,应该更具备价值,这一点商鞅不具备,在秦孝公大变法的讨论里面,已经看出未来悲剧萌芽开始,也看到秦国最终失败的萌芽。

孔孟等人为何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超越了商鞅这些事功突出的人,获得了后世更多的推崇和关注,就是因为他们还有价值上的坚持,他们也默许甚至认可维持现有的等级秩序,但他们同时认可人在终极意义上是平等的,他们从来不会漠视普通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轻视普通民众的力量。儒家主张“王道”,道家推崇“天道”。

商鞅的变法法令在制定好,准备推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法令颁布后推广不下去,朝令夕改怎么办?于是他做了“立木为信”的事情。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10金。老百姓看到这个消息后很疑惑,把一个三丈长的木头搬到北门是很轻松的事情,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奖金?这一定是个骗局,有猫腻,所以老百姓不敢、有疑惑。商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果然效果出来了,“民怪之,莫敢徙。”这么轻松给我10金,太奇怪了。于是商鞅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于是有人站出来搬走了木头,拿走了巨额奖金。很可能此人是商鞅安排的托,商鞅一定有后手,万一没有人搬怎么办?必须找个人帮忙,这个人搬过去,给他50金。这是商鞅在民众面前树立政府的信誉吗?不是的。商鞅是在向老百姓说,以后只要是政府颁布的政令,不管怎么样违背常理都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议论,听话就是了。

法令推广一年以后老百姓觉得这个法令不好,反抗的人很多,所以商鞅要杀鸡儆猴立威:“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他把太子老师的鼻子割了,老百姓不敢再违抗了,于是商鞅的法令推广下去了。法令推广下去十年以后,老百姓已经适应了,已经习惯了,而且这样的一种法家思想、军事化管理让社会真的看起来很有秩序,所以很多人又说这个政策是好的,夸他表扬他。面对反对者,商鞅把他们全部流放,凡是政府要做的事,不容置疑,不得抗议,不许议论。法家主张法不阿贵,除了皇帝,所有人都必须受法律约束。做的事情哪怕再违背常理都不能有疑问,照做就是,要的不是头脑,要的是执行,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得违抗,违抗了要惩罚,甚至到最后连你说我政策好的权利也取消了,这就是商鞅施政的手段。

《商君书》指出:国家只要一种民,作为生产与战争的机器,老百姓平常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一旦有战争就上战场,全民皆兵。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所以商鞅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为了制服老百姓,商鞅有五种方法: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儒家让君子成为人的道德模范,以好人带领坏人,君子带小人,社会往上走,孔子讲小人上达。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民治。比如说一个乡村,这个乡村里面选一个乡长选谁?儒家说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商鞅说不可以选德高望重的人,要选流氓地痞,流氓地痞才能把乡里治好。

2.壹教,国家只有一种教育。不是不让人民不受教育,而是只受一种教育,韩非子和李斯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官员的话就可以了,官员就是老师。

3.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剥夺商人的财产,剥夺学者说话的权利。韩非子说:把鸟翅膀上的羽毛剪了,让它从此不能觅食,只能靠人养活。虽然商鞅姓商,但是他对商人是非常残酷的,首先他要消灭商人,消灭商人所有生存的环境,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比如不让雇工,所有雇员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和兵役,还让发工资,商人没法做了。

4.辱民、贫民、弱民——利于统治。商鞅说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卑弱,人民强了,国家不强了。还有如果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还不能把国家的强民全部制服和消灭,怎么办?

5.还有最后一招,叫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发动战争,把老百姓引到别国国土上去,可以杀死别国的有生力量,同时自己的老百姓也可以在战场上消耗掉。国家强大了,一定要战争,因为国家强大了不战争,国家这么大的力量不发泄出去很麻烦,变成祸害,而国家弱小了也一定要战争,总之无论国家强弱说到最后都是战争。因为那是战国时代,国家唯一的共识就是打仗,这就是法家思想。

商鞅最后成为了秦国的逃犯,在走投无路之时,没人愿意帮他,更没国家想收留他,最终他被车裂惨死。可以看出全天下人对他的仇恨。在商鞅被车裂前的几个月,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告诫商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大意是如果不听我的话,你翘二郎腿的功夫就会灭亡,果然几个月后商鞅被车裂了。

《盐铁论•非鞅》中记载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治理国家不讲价值观,只讲权变,政策,策略。”秦国之所以能战胜六国,靠的不是价值观。李斯的《谏逐客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价值观和道义,只有权术,策略,政策。所以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弃道而用权,不要道,只要权变,手腕,政府。

一个人政治是否成熟看他是否有手腕,这来自法家的思想。儒家孔子对政治的解释是:政是正当,用正当的手段去推行公平正义,用正当的手段更重要,目标是公平正义。法家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权变阴谋,韩非子讲的法术关键在于“术”字,国家不讲伦理,不讲道德,只靠实力。暴力和残忍变成一种风气,因为商鞅鼓励告发,几家人在一起,一家犯罪,十家受刑,所以一定会是妻子告发丈夫,邻居告发隔壁。

商鞅的老朋友公子岇是魏国人,两国开战之前,他给公子岇写信,我们是老朋友,现在打仗实在是悲剧,你明天来我这里,我们喝酒退兵,公子岇到商鞅的地方去了,喝酒完了以后商鞅把公子岇抓了起来,商鞅进攻魏国,导致魏国失败迁都,原来是在陕西,后来迁到开封,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商鞅确实为秦国立功了,但如果因为这个赞赏和肯定他,那这个世界的基本道义就没有了,所以在国内,无论老百姓还是贵族,人人对他有怨恨,家家把他看作世仇。

有人说商鞅虽然被车裂,但他让秦国一统天下,所以他的政策是成功的。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只看到被商鞅改造后的秦国在七国之争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知道他最终埋下了秦朝短命覆亡的种子。

商鞅在到秦国之前,秦国很愚昧,变法后有秩序了,成为野蛮之国,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野蛮是一种武器,一种力量。在丛林时代和野蛮人在一起,一定是野蛮人更有力量。荀子比较过,当时秦国排第一、魏国第二,楚国第三,因为秦国军队最野蛮,所以排第一。秦国军队是国家的人质,一个人上前线,这个人就成为国家的人质,在前方杀敌没有问题,如果做了俘虏,全家人做奴隶。当时给有功之人除了赏粮食和爵位之外,还有一个赏赐的物品是奴隶,所以秦当时是没有废除奴隶制的,因为如果废除了奴隶就没有奴隶赏赐。原先奴隶是身份,商鞅的做法让所有的奴隶变成潜在的奴隶,今天立功了,可以高高在上,享受人们的欢呼,带上爵位和粮食回家,但是明天失败了,全家人到别人家当奴隶,所以商鞅把所有国民都变成了潜在的奴隶。商鞅为此沾沾自喜。可是商鞅不会把愚昧之国变成文明之国。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做过统计,秦国为什么强大?能在战国之争中战胜六国?因为秦国成功动员了其总人口的8%-20%,比如秦国和赵国进行了战争长平之战,赵国失败了,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消耗了很多力量,死了很多人,到最后秦国臣相把15岁以上的男孩子全部送上前线,最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40万人被捕,其他20万人全部坑杀。把死人堆成一座山,是秦国惯常的手段,每取得一场胜利,把头颅带回去,盖成一座山,造成极大的恐慌,以前带着耳朵回家,商鞅以后说不要带耳朵,只要带着脑袋回来。可以想象,六国的士兵看到秦国的士兵在腰上挂着无数个人头晃荡,很恐怖。所以商鞅制造了一种野蛮恐怖的力量,他把国家的力量调动到8%-20%,而古罗马共和国仅仅到1%,希腊人仅仅5.2%,欧洲早期更低,人员的伤亡前所未有,在一次损失当中5万军人,而中国是西方的10倍,是秦国造成的风气。

商鞅军事改革给士兵定下的指标管理,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则盈论(符合朝廷规定的数目);野战,斩首两千则盈论。在商鞅的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看看白起的战绩:昭王14年斩首24万,昭王34年斩首13万,昭王43年斩首5万。根据《史记》记载在秦国统一过程中斩杀的六国人数在150万以上,但《史记》并不是每一场战争都记载了秦国斩首多少人,所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另外,秦国自己士兵死亡的人数是没有算在内的。根据在冷兵器时代杀敌1万自损8千来计算秦兵死亡在150万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秦国统一的代价是当时的人口在战争中死掉了300万左右,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不到2000万,可以说统一不具备死亡的价值,并不是为了统一什么都可以做。

商鞅死了,韩非子死了,李斯被灭族,他们都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有些人认为虽然他们本人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政策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所以他们认为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三个是大公无私的。但是想想秦国是谁的秦国?秦灭了六国是谁的成功?首先当然六国失败了,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所以失败了,秦国跟六国打仗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但是占领了一个地方之后发现那个地方没有人,秦国可以把土地占领,但是老百姓跑光了,没有老百姓愿意做秦国百姓。所以秦国在他们的时代人民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现在很多人说秦朝了不起,秦朝很伟大,回去两千年以前问问当时的人民吧。

陈胜起义,他只有700个农民,专门做工程挖河的,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还没有兵器。因为秦国统一后全国的武器都被没收销毁了,所以老百姓没有兵器。秦朝当时有100多万人身经百战,陈胜起义的时候秦国统一才12年,而这12年里面,秦国在南北方都是战争不断,所以秦军都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可是还有700人愿意跟陈胜干,因为陈胜让700人做了一道特别简单的选择题,我们去了一定是死,我们不去了起来造反大不了也是死,万一成功了呢?一个朝廷如果逼着老百姓做这么简单的选择题的时候,人人起来造反根本不需要考虑是否成功的问题。陈胜只讲了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就把700人召集起来了。

六国失败了,六国老百姓也失败了,秦国的老百姓成功了吗?秦国老百姓本来就最惨,“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战陷即全家为奴。”所以刘邦召集秦国老百姓,只讲了六个字,“父老苦秦久矣。”这一句话让秦国的老百姓热泪盈眶。刘邦占了两个人的便宜,第一是项羽,把秦军主力消灭了,第二大便宜是占了秦王朝的便宜,秦王朝太残暴和太低级,刘邦只要好一点,他就可以战胜,因为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老百姓不可能有成功或者赢了。

为了一人独裁,防止宗族分权,二世即位以后,在咸阳杀死公子12人,秦国历来残杀本族,一人独裁。秦朝以前是周朝的政治,相当于贵族民主制,贵族是一个集团,只是贵族集团里面推选出一位老大当家,当老大不好,贵族对你有强大的约束,孟子曾经和七王有一个对话,能不能谈卿?贵卿就是国家的贵族,先谈谈我的家里是贵族,我的弟弟、叔叔、伯伯都是贵族,就是贵卿之卿,孟子说国君不错了,这些人起来提批评意见,反复不听意见换人。所以在周朝的体制下,是不可能有独裁的,秦国最后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因为他比别的国家更独裁,独裁是不是很厉害?独裁更好地集中社会资源没有问题,但是独裁到最后谁赢?贵族都消灭光了。

六国输了,秦国的老百姓输了,秦国的上层贵族也输了,二世个人赢了吗?两年以后,二世被赵高杀了。赵高潜伏秦宫几十年,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最后他是否赢了?他没有赢,五天以后,他又被子婴杀了,在一轮又一轮的内部残杀中,子婴是最后的胜利者吗?46天以后,刘邦来了,没有杀他。但是很不幸接着项羽来了,把他剁成了肉酱,并把之前幸存下来的人也都杀了。秦制这样的政治制度,就是一部绞肉机,最终谁都不可以从中获益,没有胜利者。

秦从秦非子算起近700多年,从秦襄公算起500多年,这个国家就是要强,几百年的发愤图强,几百年的自强不息,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然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宗族绝灭。

秦给世界带来的就是毁灭,最终也毁灭了自己。有数百年历史、有数百万军队,却输给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还输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朝灭亡以后,从汉到清,没有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同情歌颂秦朝,没有一个朝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肯定秦朝,甚至没有一个野心家、暴君敢于公开声明自己效仿秦朝,所以秦朝几乎在所有的时间里,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抛弃,这是彻底的失败,完全失败了。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输了,秦的制度没有任何人从中可以找到幸福。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

每个朝代刚灭亡之时总有一些遗民,可是在秦朝灭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秦朝好,秦朝没有一个遗民,没有人怀念它。但其实秦朝是有遗民的,而且数量很多,只不过不是在两千年以前刚灭亡的时候,而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上一章 寒露出生的女子 自留地:读书笔记,心情随记,自配图最新章节 下一章 徐志摩和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