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陷阱1:过度自信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团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财富》曾发表文章评论说,长期资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IQ密度。 来看看长期资本拥有的IQ密度: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加盟长期资本之前,先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大学。他提出的著名的“默顿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风险资产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工作中,并为当今蓬勃发展的金融工程学奠定了基础。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著名的期权定价方程B-S公式的创建者。 · 戴维·马林斯(David Mullins),美联储原副主席,曾被视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 · 其他人还有埃里克·罗森菲尔德(Eric Rosenfeld),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威廉·克拉斯克尔(William Krasker),哈佛商学院教授;华人金融大牛黄奇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 将这些“大神”拢到一起的是长期资本创始人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一个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在创立长期资本之前,曾是华尔街大投行“所罗门兄弟”的副总裁。 这样的阵容后面有没有来者不好说,前无古人是肯定的。罗伯特·默顿曾经抱怨说,梅里韦瑟挖走了整整一代学术精英,没想到后来自己也加入了长期资本。这样的投资天团,战绩怎么样呢? 一开始,长期资本可以说战无不胜。长期资本的认购门槛是1 000万美元,业绩提成比例高达25%,比一般的对冲基金要高出5个百分点。然而,这样的门槛不仅没有吓住投资者,反而还吸引了许多业界一流机构,美林、贝尔斯登、科威特投资局、台湾银行等都是长期资本的客户。 长期资本的旗舰基金于1994年2月正式成立,募集规模为12.5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在成立10个月后,该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就达到20%,1995年其投资回报率是43%,1996年其投资回报率更是达到41%,当年的盈利就达到21亿美元,远超麦当劳在全球一年卖10亿个汉堡包的利润。更不可思议的是,长期资本的最大月回撤仅为2.9%,并且所有季度盈利都是正的。《经济学人》评论说,长期资本把风险管理从博弈变成了科学。 可惜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在金融领域有个“定律”,赚钱的策略有效期都很短。原因是金融领域都是高智商的聪明人,一个策略一旦被发现管用,很快就会被别人模仿,跟风的人多了,这个策略也就失效了。长期资本也不能例外,由于效仿的人太多,到1997年,长期资本费后的回报率就跌到了17%。不得已,长期资本最终决定将27亿美元退还给初始投资者。 然而这一决定却埋下了长期资本溃败的导火索。由于套利空间日益收窄,而27亿美元已经退还给投资者,长期资本只好不断提升组合的杠杆,从18倍提升到28倍,这意味着每一个点的波动将产生4 000万美元的潜在盈亏。极端的时候,长期资本的杠杆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0倍! 拥有“超级大脑”的长期资本对自己的模型有“迷之自信”,他们认真计算了组合中每一笔交易的风险敞口,认为风险完全可控。比如,他们计算的1998年8月组合的每天最大可能亏损仅为3 500万美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在8月21日当天,他们就损失了5.5亿美元,截至8月底,他们当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