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如环首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用于劈砍的单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狭长,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前一种多单手执握,常与盾牌配合使用;后一种则需双手执握,劈砍所及范围较大。为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
z国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和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雏形。
商代的青铜大刀,刀身较宽、刀尖翘起,可供作战用。有的在刀脊背处附铸精美的花纹,但发现的数量较少。还有一种小型青铜刀,与戈、弓矢一起装备战士,供近身防卫之需,全长仅30厘米左右,柄端以马、羊等动物头像为装饰,或做成环形。商周时期还使用过一种背部有銎孔的异形青铜刀,可装长柄,但发现数量很少。
西汉时期,由于钢铁冶锻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新型的钢铁刀。这种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故习称“环首刀”。
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环首刀,是早期的典型制品。刀身脊背平直,刀柄略窄于刀身,缠有粗的丝缑,以便把握,刀环以金片包缠,套有髹漆木鞘,鞘上附有金带,颇为华美。
环首刀在西汉时期发展较快,适于劈砍的短柄钢刀遂成为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河南洛阳西郊的一批西汉墓中,就有23座墓出土有较长的环首刀,长度为85~114厘米。
在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六年(112)制造的环首钢刀,全长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大约是1∶3,刀身上饰错金火焰纹,并有隶书铭文记明为“卅_”。检验表明,是用炒钢反复折叠锻打制成,刃部还经过淬火,质量优良。
环首刀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画像砖和石窟寺的壁画中,可以看出环首刀和长盾配合是当时步兵的主要装备。在这一时期,刀的形状和系佩方式也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