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风波,过去了就好了
大学前都没有感觉自己的社交圈会很少
甚至于还有点话唠的偏向
身边的女生或者男生还都是会聊点天
有时候他们去校外买早餐也会让带一份
初中时候,刚开始后面坐了三个男孩子
旁边一个女生一个男生
后面的男孩子里坐我后面也就是c位的那个算是他们老大吧
跟我旁边的那个女生在我睡着的时候说拔了我头发
一下子说没拔一下子说拔了
我睡着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没有对外部的感知。
那个时候可能是出于小孩子的心理,感觉很傻,就也跟着说自己感觉到了。实际上啥也不知道。
还有许多件傻的事,在课上感觉别人读书的时候有光环,后来到下一章节的时候,自己也尝试了一下,结果因为看错了段落,挑了个有好几个生僻字。
特别是前面刚知道是另外的段落的时候,就已经慌了,到后面又看见这么多不认识的,完全懵了,那节课感觉自己的脸在太平洋里去了。
还有就是体育课上会让我们按批次去拿体育器材,真的很服自己,明明拿不了这么多了,还勉强拿,结果还是掉了。
上初中的时候还抱过兴趣班的课,按课表按你选择的课程去上课,那时候到现在我都特别喜欢语文,可惜没有专门教语文的,就报了个写作兴趣班。
班上会讲一些文章的写作手法还有模仿文中场景会在同学演绎。特别搞笑的是之前c位的那个男生被选中了,在下一课上,边走边说文中的句子。
把讲台上的木辊子当成文中的蛇,这样的课有趣味又还能学到东西。
但是像这种民办学校师资跟生原都极其不稳定,每一个学期都可能会有人离开。
从一开始到最后一起参加中考的人也寥寥无几。印象里当时最好的朋友都走了两个。一个是去了当地的公办学校,一个是外来务工回老家读了。
公办学校的在我们去他们学校参加体育考试的时候,有见过,不过就是擦身而过,连话都没有说过一句。当时好像我们有跟他打招呼,不过是没有回应而已。
在没有手机前有把他们的qq号写在本子上,那是因为小学好友说想加一下了解一下我现在的同学,但是到后来我自己反而没有加。
所以到毕业后,会发现少了一部分人的联系方式。估计这辈子可能再也不会再见了。
虽然有些事靠缘分但是有些事还是得靠自己的,不是说一直靠着有缘再见就行了。
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没有在一个城市,这种相遇的机率是极其少的。
就像我高中在老家读的,但是高中毕业后,也很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遇到高中同学的。
这还是一个城市一个车站里,相遇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时候还是同一辆车,但是会有不同的趟数,有时候同一天不同的时间段,有时候同一时间不同的天数。
就算遇到了,也是寒暄几句,匆匆忙忙的,因为大家都是在赶着车回家,除非那个点没有车了。
都在等车的话,可能就会聊多一点,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更多的会选择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