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避免不了俗世的聚会
大家的交集场
除了那些生来便孤独的人以及后来孤独的人
过年的时候,国庆长假的时候应该便是酒席最多的时候
亲朋好友各种各样的都有
有孩子读书的可能升学宴,也可能是生日宴
也有乔迁之喜,也有嫁娶之宴
亲朋好友越多,这种事情也就越多
那你参加宴会的次数也会越多
办酒席的时候会有一本红本子,上面会记下各家出了多少的份子钱
然后等到别人办酒席的时候,再按照同样的还礼过去。
酒席不仅仅要出钱,还要出人去。
这其中,还得涉及到很多礼节上的问题。
礼钱还不能比身边近亲的兄弟姐妹上得多,为了避免别人与自己尴尬。
一般在参加前或者上礼金前会询问一下,统一一个数。
参加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一个地方。
有乡里乡亲的人,有十分亲的亲戚。
说实话,我比较慌这种场合。
人们之间的寒暄,有时候十分火药味。
聊孩子聊自己聊别人,不就是这样吗?
尤其像我,连他们都不太认识,还得询问并叫称呼
感觉特别怪,今日便是如此。
都是一些不熟悉的长辈。
搞不清的称呼,难融入的场合
还要保持尴尬而不失微笑的礼貌。
几个小时下来,我太难了。
天气的炎热,心里的浮躁。
提前一天做的准备,以及想象的场景。
实际上第二天啥也不是,极其后悔。
第二天穿上安排好的衣服,化上不精的妆。
以及扎个自我感觉不错的头发。
实际上,这样折腾,也是长期处于没有啥场合折腾自己。
宅到自闭了。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感觉自己还是别出门
就待在家里就好了。
外面的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寒暄,是我握不住的沙。
也不用提到酒席上那些我喜欢吃的东西了
还没开席前我是这么想的
宁可回去吃泡面,也不想吃这种酒席上的大鱼大肉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其他人带来的熊孩子
还没开席前,是吃水果的
桌子上还有几碟酱料
他们拿水果去蘸,我也就忍了
还把筷子放进去,然后再放嘴巴里面然后再放进去
这卫生教育有点
碍于基本的一些原因,我只跟母亲提出想换个位置
但是已经落座了,又出于基本的礼貌
并没有换成
等到开席,这种情况才好转
面对面前那些我喜欢吃的东西
我放弃了抵抗
也选择忘却之前看见的一切
反正教育他们是他们家长的职责
而且后来他们的家长也确实有说他们
安心吃我想吃的就行了
后来因为吃还觉得旁边的熊孩子也没那么讨厌了
他也是为了吃,而且更加直接表达跟行动了
但是这种还是得教育一下
不是每个人都能容忍的
也是他们自身的素质问题
有待提高
吃完酒席后,那应该就是离开了
像这种生日酒席一般都是要回礼的
一提饮料然后加上一个跟年龄一样数字的红包
然后发给大家,大家拿了之后就散了
这样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