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百度百科   目录 柯尔特M1911A1式11.43mm自动手枪 柯尔特M1911A1式11.43mm自动手枪是世界最著名的手枪之一,已经被许多国家军队采用。M1911式基于勃朗宁设计的M1905式手枪,于1911年定型为M1911式。1923年,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对该枪进行了改进,取名M1911A1式,于1926年正式列装。 该枪在美国军队中已服役70多年,直到最近才被伯莱塔92F式9mm手枪取而代之。 中文名 柯尔特M1911A1 外文名 Colt M1911A1 前型/级 Colt M1911 研制时间 1926年 服役时间 1926年 快速 导航 性能数据 设计开发 结构特点 1. 枪 M1911A1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摆动式开闭锁,弹匣供弹。枪弹击发后,在火药气体作用下,枪管和套筒一同后坐。由于枪管通过下方的铰链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后坐时铰链上端开始向后转动,越过死点,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而开锁。此时枪管停止后坐,套筒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 当套筒复进时,推枪管向前运动。铰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上方的两条闭锁突起卡入套筒内壁的闭锁槽内。此时铰链转过死点,使枪管和套筒可靠闭锁。 该枪套筒座后部有一角状突起,是握把保险。当手握握把,手掌虎口部挤压该部分时,即解除了保险。 M1911A1式与M1911式手枪的主要区别是:握把背部拱起,表面有刻纹;线膛内径减小,阳线高度增加;扳机短,表面有花纹,增加了拇指槽;准星较宽。 此外,美国宾厄姆有限公司为柯尔特M1911式或M1911A1式手枪配了两种附件:一是大容量弹鼓,容弹量达30发,可直接插入手枪的弹匣口部,无需改动手枪任何部件。弹鼓靠螺旋弹簧驱动供弹。二是木制手枪托,借助卡箍与手枪联结在一起。为安装枪托,手枪后部配有一供枪托插入的槽。 2. 瞄准装置 该枪采用U形可调风偏表尺,片状准星较宽。 3. 弹药 该枪发射11.43mm手枪弹。[1] [1] 性能数据 口径---- 11.43mm(0.45in) 初速----253m/s 有效射程----50m 枪口动能----502J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枪管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7发 全枪长---- 不含枪托----219mm 含枪托----593mm 枪管长----127mm 膛线----6条,右旋 全枪质量---- 不含弹匣----1.13kg 含枪托和弹匣----2.23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表尺----U形 瞄准基线长----164.6mm 配用弹种----11.43mm手枪弹[1] 设计开发 M1911于1890年未期起开发,当时的美军在装备了M1892/96/98Krag及M1895李氏海军步枪(M1895LeeNavy)后,希望以自动装填手枪(半自动手枪)来取代多种仍然服役且种类繁多的左轮手枪。在1899年尾至1900年初,美军举行了自动装填手枪评选,参加的厂商有毛瑟(毛瑟C96Broomhandle)、曼利夏(斯泰尔-曼利夏M1894,SteyrMannlicherM1894)及柯尔特(柯尔特M1900)。 德意志帝国的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公司(DWM)购买了1,000把发射7.65毫米鲁格瓶颈式子弹的鲁格P08半自动手枪作实战测试以研究其制止力,其他国家的政府亦有作相关测试,结果DWM把7.65毫米鲁格弹改进成直壁式无边缘弹壳的9毫米帕拉贝伦弹(即现在的9x19毫米北约手枪弹),其中50把在1903年被美国陆军测试。在美菲战争中美军制式的.38LongColt口径左轮手枪在丛林战场中表现不可靠、制止力低,无法有效对抗服用麻醉用途毒品的摩洛游击队。美国陆军短暂地重新采用19世纪发射.45Colt的M1873单动式左轮手枪作战并发现较低速、较重的弹药对健壮的摩洛族人更为有效,而陆军在1902年把更多的M1873运至菲律宾战场,当时的美国陆军军械部部长威廉·歇尔将军(GeneralWilliamCrozier)亦决定测试新的半自动手枪以取代左轮手枪作为制式辅助武器。在1904年的汤普森-拉格特手枪弹威力测试(Thompson-LaGardeTests)后,约翰?汤普森上校(JohnT.Thompson)认为新的制式手枪口径“不可细于.45英寸”及最好采用半自动运作。在1906年共有六间生产商参与了制式手枪评选,包括柯尔特、伯格曼(Bergmann)、DWM、萨维奇轻武器(SavageArms)、克鲁比(Knoble)、Webley&Scott及怀特-美林(White-Merril)。 在他们各自提交六个手枪设计后,只有萨维奇轻武器、DWM及柯尔特所发射.45ACP(AutomaticColt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样枪能继续参与评选,但仍然被认为需要进行改进设计,同时DWM亦退出了评选,理由可能是DWM认为评选不公平,他们的手枪只是其余两家公司手枪代罪羔羊。萨维奇轻武器及柯尔特的样枪在1907年至1911年间进行多次测试,每次测试后两者亦不断进行改进,至1910年尾,柯尔特的样枪在6,000发射击试验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萨维奇轻武器的样枪就出现了37次故障。 参考资料 [1] 信息来源. hot百科up主火热招募中hot一起认识星空 见证宇宙奥秘hot围观傅菁和小度的歌词较量现场! 百度百科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结构特点 性能数据 设计开发
火百度百科   目录 让无数军迷魂牵梦绕的M1911手枪160.7万 4'5" 游戏中的这把枪的历史竟然经历了一个世纪2.3万 1'25" 美军跳伞逃生的飞行员竟用手枪击落一架日本零式战斗机38.2万 3'45" 日本战争的耻辱!服役超过70年的手枪曾歼灭日本战斗机4.6万 1'53" > M1911手枪 M1911(美国约翰·勃朗宁设计的半自动手枪)一般指本词条 M1911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展开 M1911(45手枪)是一种在1911年起生产的.45 ACP口径半自动手枪,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推出后立即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并一直维持达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 1940年美国军方对M1911正式命名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而对1924年推出的改进型M1911A1则命名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A1”,越战时期的M1911A1又改名为“Pistol, Caliber .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个服役时期美国共生产了约二百七十万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国授权生产),很可能是历来累积产量最多的自动手枪。M1911系列亦是约翰·勃朗宁以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来设计的著名产品,其各种特点也影响着其他在二十世纪推出的手枪。 中文名 M1911手枪 口径 11.43毫米[1] 改进型 M1911A1手枪[1] 快速 导航 M1911A1 结构原理 传奇故事 仿制手枪 性能数据 攻防俱佳 失落的型号 关于动漫 研制历史 U.S.M1911A1型手枪,是一种0.45ACP口径军用手枪,该型手枪的原设计者是约翰·摩西·勃朗宁,初期产品是M1911型,并成为美军军官的制式手枪。1922年至23年之间进行了部分的改良工作,定型为M1911A1型手枪;由于采用单行弹匣设计,使得装弹量只有7+1发。可是,11.43毫米枪弹的威力是9mm枪弹无法比拟的。  设计师勃朗宁 直至1985年,美国军方采用伯莱塔92F(现在的伯莱塔92FS)来作为制式手枪M9,以取代原来的M1911A1。M1911A1可以说是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美国陆军所使用的传统0.45口径制式手枪的最后一种产品。而M1911A1的特色,则在于它那特大的口径。该型于枪采用了0.45ACP(自动柯尔特手枪)子弹来作为弹药,这一种子弹的口径有11.43MM,可以说是一种又大又重的子弹。由于子弹偏大,以致于子弹的初速度并不高,只有246m/秒而已,却拥有极高的人体抑止力,子弹的设计重点并非在于追求贯穿力与远射能力,而是为了阻止突击而来的敌人,并达到吓阻效果而设计的。 M1911手枪最初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勃朗宁1889年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1896年,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即现在的柯尔特工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勃朗宁利用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自动装填手枪。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可靠性较左轮手枪差,没有采用。 1899年-1902年期间,美国军队正在菲律宾与当地的土著发生武装冲突。在战斗中美军士兵发现他们所装备的0.38英寸(9MM短弹)口径柯尔特转轮手枪停止作用不够大,再装弹速度太慢。因此,美国陆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手枪和新枪弹,希望能在近距离上一枪击倒顽强的敌人。基于与菲律宾土著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枪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0.45英寸(11.43mm)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停止作用。  M1911使用的11.43MM枪弹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勃朗宁利用15g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于1905年把这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进行,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这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为了监督生产勃朗宁亲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厂。最严酷的试验在1911年3月3日开始。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这是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受如此严格的试验,尤其射击6000发的耐久性试验,这个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评审委员会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并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1926年改良成M1911A1,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1]  早期生产的柯尔特M1911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机器生产M1911。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四十五万支M1911手枪。 M1911A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军械部评估了M1911手枪的战斗表现,要求柯尔特公司进行改进。柯尔特公司的改进之处有:  M1911与M1911A1 (1)、加宽准星,研制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 sight,一种平头厚叶片准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门组成的枪用机械瞄具,由曾任美国转轮手枪协会主席的帕特里奇发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2)、加长击锤,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动; (3)、缩短扣机距离,增加防滑纹; (4)、握把背部设计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纹,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变握把护板的网格防滑纹,使握持更舒适; (6)、扳机后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机的动作更轻松; (7)、加长握把保险。 这些改进项目在1923年完成,通过试验的新枪于1926年6月25日被美军正式采用,并重新命名为“0.45英寸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此后,该枪在结构方面几乎没有再进行大的改动。此外有许多外国公司或政府获得柯尔特-勃朗宁的授权而生产不同口径的M1911型号。 不过,对于第4点的改进其实是受到一定的争议。当初M1911A1改进的这个弧线的拱形设计,原因是军方认为训练不足的士兵开枪时有枪口偏低的情况(与握把倾斜度不够有关),因此增加这个弧形设计,使手自然伸出时,枪管更接近水平。但这个修改并不是很多人都认同。大多数熟练的手枪射手都认为直线形背板并不影响他们的射击精度,握持也并没有不自然的感觉,而且直线形的背板使整枪的外形更显简练和美观。所以虽然二战结束后,市面上大多数还是弧形的M1911A1,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自然淘汰,各大枪厂发现消费者都倾向喜欢直线形状,因此在今天,市面上新生产的1911式手枪大多为M1911直线形背板设计,而弧形的背板已经变成只存在于改装配件单上的名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军加上其他盟国的定货量足足有250万支(包括M1911和M1911A1)。为了能及时交货,美国政府增加了4个承包商来分担生产任务。战争期间生产的M1911Al握把护板的材料由原来的胡桃木改为褐色塑料。到战争结束时,仅是美国陆军就有270万支M1911和M1911A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1911A1手枪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M1911A1仍被广泛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缩短的M15指挥官型,不同长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枪等等,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比赛型手枪。 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当国会命令颁布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激烈反对,而美国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仍然有许多人相信M1911手枪是最好的战斗手枪。 尽管美国军队的制式手枪已经更换为是的M9手枪,但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由于其大口径弹药在实战中无可比拟的绝对杀伤威力和精准且迅速的单动射击模式,美国一些精锐军警部队(如SWAT)一直将其列为特战成员制式手枪。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美国特种部队还是采用了几乎和上世纪设计上一模一样的M1911手枪。M1911手枪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复兴,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门纷纷放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大量装备的9毫米口径的手枪,转而重新采用了一度被认为落后于时代的口径0.45ACP M1911手枪,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枪生产商——金伯(KIMBER)公司生产的“沙漠勇士”政府型M1911手枪就是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海军特遣队专门定制的。 结构原理 尽管M1911产生了许多新的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如击发与发射机构、保险机构却保持不变。  共13张 M1911手枪 1911式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式(枪管绕绞链上下摆动),也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起落式。枪弹发射后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或手动上膛时用手拉动套筒),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摆而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 M1911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其中,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与阻铁装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这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则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和许多现代手枪一样,M1911有多种保险机构,能防止该枪意外走火。M1911的保险机构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 手动保险钮位于枪身左侧后上方。将保险钮推到上方,保险钮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限制套筒的前后移动。同时,保险机的内凸轮面与阻铁啮合,限制阻铁向前回转,这样,虽扣扳机却不能释放处于待击位(阻铁上部突齿卡入击锤待击槽内)的击锤。手动保险能确实锁定套筒和待击的击锤,保证手枪待击携行的安全。M1911的手动保险钮设计得大小适中,利于隐蔽携带或战术应用,拔手枪时不易于钩挂衣物。 握把保险位于握把持握虎口处。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有些人觉得手枪上不必要设置握把保险,其实自卫手枪有这种保险更安全。 传奇故事 在一战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英雄阿尔文·约克(Alvin York)的战斗经历是一个使用M1911手枪的著名例子,也是在战场上成功应用辅助武器的例子。  共2张 约克下士戎装照 约克下士所在的部队是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第328步兵团,当时在马斯河的阿尔贡地区,位于223高地后面的铁路沿线。在1918年10月8日的清晨,该团正被德军机枪的火力所压制。包括约克在内的17名士兵被派遣到机枪的侧翼进行侦察,负责指挥的是约克的好朋友兼上司伯纳德·厄尔利(Bernard Early)军士。[2] 这支17人的巡逻队由于看错了地图(法语地图)而走错了路,碰巧的是德军的战线上居然有个薄弱部位,被他们正好绕了过去进入到敌人的战线后面,结果他们看到一名德国军官和一些德军士兵在吃早餐。这些德国人认识到他们被包围了,便迅速投降。然而当厄尔利军士打算押解俘虏回自己阵地时,另一边机枪阵地上的德国人一边用德语呼唤自己人趴下,一边用猛烈的机枪火力横扫了这支巡逻队,当场射倒9人,包括伯纳德·厄尔利也被17发子弹打成重伤,他临死前让阿尔文·约克中士指挥这支巡逻队。[2] (注:另外有资料提到厄尔利临死前把指挥权转交给Harry Parsons下士和William Cutting下士,他们两人命令约克干掉机枪手。但很多资料都提到约克是个虔诚的信徒,上战场以来一直不愿意向同为人类的敌人开枪,而在这次战斗中他首次向敌人开枪很可能是看到好朋友被射杀,幸存的同伴也有随时被杀的可能,才把信仰放到一边的,靠他人的命令未必能使他信服。) 当时美国人仍然控制着他们的俘虏,幸存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都趴在地上,同时避免误伤自己人,德军的机枪手不敢打得太低。约克看到德军机枪的位置大约有30米远。能清楚看到戴着“煤桶”钢盔的敌人的脸,于是他用他的恩菲尔德M1917步枪开火了,约克来自田纳西州山区的穷乡避壤,他餐桌上的食物是靠枪打来的。山区人很节俭,每一枪都不能落空,所以他是一枪一个德国猎手。 在约克看不到的地方,另一些德国兵利用地形掩护向前推进,接近到约克的位置。他们计算着约克的枪声,算准了他的恩菲尔德连续打了5枪并开始装弹的时候就跳出来扑向约克,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约克除了步枪外,随身还携带了一把M1911自动手枪,迎接德国人的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持续枪声。(注:在电影《约克军士》中,约克并没有携带手枪,此时他用的手枪是从俘虏身上缴获的鲁格P08手枪,另外电影中他使用手枪的射击方法是从最后一个人打起,由远至近,最后被手枪打死的德国兵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才举起上刺刀的步枪就被手枪打死了。) 约克继续射击和前进,在他的鼓舞下,另外几个同伴也起来战斗,最终他们一共打死了25名德国兵,俘虏了132人。此役后,约克被提升为军士并获得国会荣誉勋章。不过有关他的事迹却被吹嘘得太过分,有些数字称他单枪匹马地就干掉了35挺机枪并俘虏了132人。但约克一直都宣称他不是单独行动的,另外7个幸存的同伴也有功劳。 在太平洋 1942年10月,一个没有月色的晚上,在瓜达卡纳尔的丛林里,美国海军陆战队枪炮军士约翰·巴锡龙(John Basilone)独自一人在他的阵地上拖延企图通过泰纳鲁河的一个中队日军,阻止了一个自杀式冲锋。他用一把柯尔特手枪和两挺机枪轮番射击,直到破晓增援来到时,有将近一百名日军尸体趴在他的阵地周围。因此巴锡龙成为二战中被授予荣誉勋章的第二个海军陆战队员。 在挪威 德军开始撤出挪威时,美国第8航空队的两名文职人员在一座废弃的小镇上被一名德军狙击手困住了,这个狙击手第一枪没打中他们,但马上就转移目标打中了吉普车的车胎。这两名美军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M1911A1手枪和3个弹匣外没有其他武器,他们在乱石堆后躲了半天也没等到援军,于是就用手枪向吉普车座位下面射击,在汽油箱的位置,两个人各打光了两个弹匣,弹头撕破了汽车的金属外壳,油箱散发出汽油的味道。他们马上把地图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烧吉普车。吉普车轮胎焚烧产生的烟给予他们足够的掩护,使他们跑到最近的建筑物角落里隐蔽起来。后来狙击手没有再开枪,这两个美军才沿着他们来的道路撤退,与自己人汇合了。[3] 在天空 M19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空中经历了更神奇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美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上。这支陆军航空队负责协助防御从印度到中国的补给线,并破坏日军从仰光、缅甸到印度北部的补给网,它的重型轰炸机部队——第7轰炸大队由数量不多的B-24组成。1943年3月31日,第7轰炸大队第9中队被派遣去破坏缅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其中一架B-24由劳伊德·简森中尉驾驶,副驾驶是欧文·伯格特少尉。机队在抵达目标前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这架B-24的氧气瓶被打碎,机身后部燃起大火。后来飞机继续受到攻击,机身被打穿许多洞。机上人员不得不跳伞逃生,但日军飞行员立刻开始扫射这些跳伞逃生的人,并打伤了伯格特的手臂。那架打伤伯格特的“零”式战斗机飞近伯格特,也许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么样子吧。伯格特装死,于是“零”式飞机就从伯格特的脚下飞过并继续向降落伞扫射,此时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手枪对着刚从他脚下经过并打开了驾驶舱的“零”式战斗机打了4枪。这架“零” 式战斗机马上停止射击并开始旋转坠落。 后来伯格特被缅甸人抓住并被转送给日本人。在战俘营中,他慢慢回忆起当时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够在摇摇晃晃的空中击落敌机,但许多记忆碎片逐渐堆砌起来,使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确打下了那架“零”式战斗机。 伯格特在战俘营中生活了两年多,二战后回到军中服役,以上校身份退役,住在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尽管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确实用手枪在半空中击落了日军飞机,但就像有人买一辈子彩票都中不了大奖,而另一些人却只买一次却中头奖一样,当一个运气好到极点的飞行员与另一个运气坏到极点的飞行员碰在一起时,的确有可能出现奇迹。这个传奇故事被刊登在1996年6月的美国《空军杂志》上。[3] 仿制手枪 北方工业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武器开始大量进入欧美民用武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仿制的M1911手枪。中国初期仿制的M1911手枪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及优异的可靠性获得了不少欧美枪械爱好者的青睐;随着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加工工艺进步,中国武器生产商也更加重视产品种类的更新及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欧美客户。  共3张 北方工业M1911 巴西生产 巴西IMBEL公司仿制过多型1911式手枪,有政府型、防卫型等尺寸,有适合勤务用的手枪,也有仿制类似STI或SVI的大容量比赛手枪,其口径从9mm到.45都有。 以色列产 以色列轻武器公司(Israel Arms International Inc.)仿制了3种1911式手枪,分别为M5000、M6000和M7000。其中M5000和M6000都是标准尺寸的5英寸型,而M7000是双排弹匣的大容量5英寸型。 另外,阿根廷,英国等国都都有仿制的M1911系列。 性能数据 初型 使用枪弹: (.45ACP).45英寸柯尔特手枪弹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铰链式枪管偏移闭锁 发射方式:单动发射 全枪质量:1.1KG(不含弹匣)1.13 KG (含一空弹匣) 全枪长:216mm 枪管长:127mm 膛线 六条,右旋 缠距:406mm 装弹量:7发 初速:253m/s 枪口动能:477 J 战斗射速:35发/min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头初速:247m/s 有效射程:50m 瞄准基线长:160mm A1型 口径:0.45英寸(11.43mm) 弹药:0.45英寸(11.43mm)柯尔特手枪弹,7发弹匣供弹 弹头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枪全长:219mm 枪管长:127.8mm 瞄准基线长:164.4mm 枪全重:1.13kg 攻防俱佳 M1911手枪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11.43毫米的超大口径,使它拥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此外,它还具备可靠、耐用、好维修等诸多优点。[4] 失落的型号 冲锋型 现已没有的全自动手枪即冲锋手枪在美国也被称为“口袋机枪”(Pocket Machineguns)的枪——M1911冲锋型,这种轻便小巧的小型速射武器由于效用存在争议,因此不是各国兵工业发展的重点。历史上出现过的冲锋手枪屈指可数,如格洛克18、斯捷奇金APS、伯莱塔93R等等,而早年西班牙星公司在山寨1911式手枪时也曾推出过冲锋手枪型。 在美军正式装备M1911手枪之后,许多西班牙的枪械厂商如星(Star)、骆玛(Llama)和阿斯特拉(Astra)都纷纷开始山寨M1911式手枪,这些山寨1911只是仿制了1911的外形,却没有1911的内涵,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尤其是简化了击发机构。到了1930年,星公司研制了以他们的M1922型半自动手枪为基础的第一种仿1911式冲锋手枪。这种新式冲锋手枪有不同的型号,其中一些型号配有可拆卸的枪托、可调整的机械瞄具,有些型号安装有加长的枪管,而且该枪可在9×19mm派拉贝鲁姆、7.63mm(.30毛瑟)、.38 ACP、.45 ACP等多种口径间转换,当时西班牙民防军就选择了9mm伯格曼-贝阿德口径的这一系列冲锋手枪作为制式手枪。另外弹匣容量也有多种不同的容量,有15发、25发和32发等。这种新式冲锋手枪安装有上下滑动的楔形快慢机选择钮,其位于套筒的右后方,表面有锯齿形的防滑纹。当其向上推时,枪只能半自动射击;推向下时,就能实施全自动射击。 缺点 这种新式冲锋手枪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该枪的射速超过1,000发/分,即使用后坐力较低的9×19mm弹,在没有枪托的辅助下连发射击时枪口跳动也是十分厉害。后来西班牙人研制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射速减速器,安装在后期生产的枪型上;这种“减速型”在1934年销售。但新式冲锋手枪仍然是不受市场欢迎,只在远东和拉丁美洲卖出了一小部分。 然而,历史上第一把载入史册的M1911手枪的全自动型并非来自正规的枪械制造业界,而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一家不出名的枪店,这家枪店属于一个名叫希曼·莱曼(Himan S. Lebman)的年轻枪匠。 希曼·莱曼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此人很喜欢玩全自动武器,他把兴趣与谋生结合在一起,于1920年代中期开了一家枪匠店,专门帮人把各种运动用的半自动武器改装成全自动。不过他的客户之中有许多都是不法分子,据说他也曾为当时的墨西哥革命者提供过他改装的全自动武器。在他的改装枪中,最有名的是几支由1911式手枪改装而成的冲锋手枪,因为这几支枪都成了两个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犯罪分子的凶器。 这第一个犯罪名人便是约翰·狄林杰(John Dillinger),他是19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著名的银行大盗,不喜欢他的人称他为“美国头号公敌”,但也有不少欣赏他的人,时值美国经济不景气,一些平民把他当成现代罗宾汉,据说他端着汤姆森冲锋枪翻越银行柜台的动作很潇洒,而且抢劫时很少伤害平民。警方和F.B.I.多次抓捕行动都被他成功逃脱。最后在1934年7月22日,约翰·狄林杰在F.B.I.的围捕被射杀。在有关狄林杰的信息里大多提到他的武器主要是“汤米枪”(汤姆森冲锋枪的昵称),而手枪则是柯尔特的半自动手枪。但1934年4月F.B.I.在圣保罗的一次搜捕行动中,他们在狄林杰曾藏身的公寓中搜出了一支.38 Super口径的M1911A1式手枪,这把手枪的枪口延长,安装了一个汤姆森冲锋枪的枪口防跳器,又在前下方加装了一个汤姆森冲锋枪的前握把,并配用22发容量的加长型弹匣,可以全自动发射。这把1911式冲锋手枪,就是莱曼为狄林杰改装的。 而另一个使用莱曼改装枪的著名悍匪就是“娃娃脸尼尔森(Baby Face Nelson)”,他的真名是莱斯特·吉里斯(Lester Gillis),也是有名的银行大盗。此人曾一度加入狄林杰的抢劫团伙,但他和狄林杰不同,他嗜杀成性,杀死过多个执法人员和无辜路人,后来和狄林杰分道扬镳。在狄林杰死后娃娃脸尼尔森继续四出作案,最后在威斯康辛州被F.B.I.特工所围剿,也是在枪战中被特工们所射杀。莱曼至少为娃娃脸尼尔森改装了两把1911式冲锋手枪。F.B.I.特工在枪战后从娃娃脸尼尔森投宿的小波希米亚汽车旅馆中缴获了第一把,这把手枪被确认系曾经杀害过执法人员的凶器。后来在搜查尼尔森的其他隐匿处时,又发现了第二把莱曼改装的1911式冲锋手枪。 M1911冲锋枪 不过莱曼似乎还为娃娃脸尼尔森改装了第三把1911式冲锋手枪,因为当F.B.I.在1934年4月拘捕莱曼的时候,在他枪店的工作台上发现一把差不多改装完成的1911式手枪。莱曼为娃娃脸尼尔森的3把1911式冲锋手枪都作为证物而被F.B.I.所收藏着。然而,改装这些枪的希曼·莱曼却因为没有适用的法律判决而被释放。而这个事件也导致美国政府在1934年第一次制定管制枪支的法律,要求平民需要对机枪所有权作登记,后来又因应各种重大犯罪事件而逐步制定新的法规加强控制,例如至今令美国机枪爱好者们所深恶痛绝的1986年机枪禁令。 莱曼所改装过的1911式手枪都不尽相同,最初的型号只能全自动射击,而后来的型号则具有快慢机功能,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但所有的这些改装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安装有前握把和枪口防跳器。在当时,德国毛瑟公司和西班牙星公司都在生产的冲锋手枪,但都没有这些的装置。这说明莱曼虽然只是一个小枪匠,但他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他是思考过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过高的射速所产生的操控性问题。 此外,莱曼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改装的是柯尔特原装的1911式,这比西班牙星公司的山寨枪要困难得多。因为西班牙的山寨1911式其实只是外形和基本结构相似,其击发机构与原装1911式是不同的,要改成全自动还比较简单,只需在套筒上加上一个装置(通常是上下滑动式的快慢机),使其在套筒复进到位的时候如果扳机仍然保持扣压状态,就能自动抬起击锤阻铁。而原装的1911式如果只是改装成只能全自动射击还比较容易,但要加上快慢机选择射击方式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装数个零件。这也可能是他的每一把改装枪都不尽相同的原因,他一直在摸索和改进更完善的方法。 莱曼在他被捕前改装的那最后一把枪也许是最成熟的设计,所以美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期要求F.B.I.把这把手枪借给了他们,并且在春田兵工厂针对1911式冲锋手枪在军事用途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广泛的测试和评估。虽然最后莱曼的冲锋手枪不被考虑作军事用途,但陆军总结报告认为莱曼这种对1911式制式手枪改装的武器在全自动时是可靠的和可控的。当陆军把手枪归还给F.B.I.时,原本的快慢机按钮却不知怎么丢掉了,只好用一个普通的螺丝来代替。 二战后的M1911 二战结束后,大量的1911式手枪作为剩余物资被美国政府处理出去,其中主要的接受者之一是菲律宾的军队和警察。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所以有许多地下兵工厂生产土枪,或把原本是半自动的武器改装成全自动武器,菲律宾当局偶然能缴获到一些改装成全自动的1911式手枪。 20世纪90年代末,1911式手枪发展出更多系列的衍生型,以现代的技术,如果要设计出更完善的1911全自动型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不再有人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冲锋手枪的存在价值本身就有许多争议,冲锋手枪在全自动射击时都存在着难以操控的问题,不适合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使用。这是由于枪的重量太轻,而且冲锋手枪的射速通常较高。即使像苏联研制的斯捷奇金APS手枪装有减速器,但如果没有接驳上枪托来辅助,点射时的散布也是非常大的。即使像莱曼和柯尔特的设计那样加上枪口制退器、前握把和枪托,也是只能用于极近距离内的火力压制。所以如果再设计出1911式冲锋手枪,除了打起来好玩之外,并没有其他实用意义。 现在,即使对于收藏家,1911式冲锋手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美国,这样的改装枪都被炒到1万至一万五千美元之间,而且改枪的手艺好和质量高的话还能更贵。 双管型 最近国外出现了一款双枪管的M1911手枪,该枪如同把两把M1911手枪合在一起,采用了双枪管双扳机双击锤的设计。  共8张 双枪管M1911手枪 关于动漫 在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曾多次出现过。  共6张 名侦探柯南中的M1911手枪 《绯弹的亚里亚》中,女主角神崎·H·亚里亚使用的武器是双小太刀和柯尔特M1911政府型手枪(Colt Government)。不锈钢制(银色)、钢制(黑色)各一,枪械弹药为.45 ACP,握把侧板上镶嵌了雕刻著其母亲神崎香苗的侧像。 TV动画《死后文》中女主美川文伽使用的是m1911做成的艺术枪,具备发射功能。 参考资料 [1] 六大“寿星”兵器排行:M1911手枪一百年还在(图).人民网.2014年08月27日 [引用日期2020-05-20] [2] 传说与故事:M1911在1、2次大战中的经典表现.二战网.2012-03-19 [引用日期2012-10-08] [3] 柯尔特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二战资料网.2006-12-11 [引用日期2012-10-19]  世界知名手枪 详情  M1911手枪  CZ83型手枪  美国鲁格P85式手枪  美国柯尔特M2000型手枪  意大利伯莱塔92F手枪  德国P229型手枪  德国HKP7型手枪  奥地利格洛克17型手枪  前苏联托卡列夫手枪  中国QSG92式手枪  百科繁星团 阅读 2.5万 点赞 5  纵横战略 一个萌新的历史资讯  美军的英雄武器,M1911手枪曾击落日本的零式战斗机 1920年,欧文·巴格特出生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1941年21岁的欧文·巴格特毕业于哈定西蒙斯大学音乐专业,此后他并来到纽约的华尔街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1941年12月17日,就在欧文·巴格特毕业的那一年,日本的战斗机偷袭了珍珠港。欧文和其他的美国青年一样,同样有... 2020-11-1058阅读7028 hot百科up主火热招募中hot一起认识星空 见证宇宙奥秘hot围观傅菁和小度的歌词较量现场! 百度百科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研制历史 M1911A1 结构原理 传奇故事 在一战中 在太平洋 在挪威 在天空 仿制手枪 北方工业 巴西生产 以色列产 性能数据 初型 A1型 攻防俱佳 失落的型号 冲锋型 缺点 M1911冲锋枪 二战后的M1911 双管型 关于动漫
火
火
火
火
火
火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