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玲:“是这样吗?”
“可不是嘛……”
高洋是个话唠,kuku说了一路,好在三号楼很快就到了,要不然贺红玲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站在宿舍楼底下,贺红玲从口袋拿出几颗糖塞给了高洋,真诚的道了谢后,她就忙不迭的提着行李走了进去。
望着贺红玲的背影,高洋好半晌才回过神后,随即他懊恼的拍了拍头,哎呀,刚才光顾着闲扯了,都没跟学妹要个联系方式,真是失策。
贺红玲来的早,她的另一个室友还没有来呢,放下东西后,贺红玲就去水房打了盆水,然后开始擦拭床铺和桌子,等屋子干净了后,她才开始铺床,整理自己的柜子。
等贺红玲把东西都整理好了,另外一个室友才来,对方是计算机系的,名叫刘珍珍,比贺红玲大一岁,是本地人,高考成绩也不错,是她们计算机系的第一名。
刘珍珍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妞,热情开朗,贺红玲也不是小气的性子,没一会儿二人就混熟了。
两天后,新生正式上课,贺红玲充实而又忙碌的大学生活也正式开始了。
北大物理系这一届共有学生135人,分为四个班,贺红玲所在的班级有37名同学,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最小的十八岁,最年长的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几天后,老师跟大家说她们这一届新生中要推选出一位学生会主席,让有意向的同学去他那里报名,老师私底下还找了贺红玲,问她感不感兴趣。
贺红玲自然是没有兴趣做什么学生会主席的,管东管西,太操心了,有那时间,她还不如去实验室做点小实验呢,之前她可是在叶芳她们面前夸下海口了,要造出太阳能电磁炉,还有电动自行车的。
(叶芳:嗯?当时咱们是这么说的吗?你答应了?
贺红玲:咳咳,那不重要!)
为了早点把梦想变成现实,之后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吃饭,贺红玲几乎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
因为有学校的特许,贺红玲可以动用很多材料和设备,这下子,攒了一肚子设想的她就跟老鼠掉进了米缸似的,忙的不亦乐乎。
……
期中考试之前,贺红玲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造出了一块太阳能发电板,这不是贺红玲的首发,早在1958年开始,我国就已经组织科研人员研究光伏电池了。
1971年,我国在发射的第二颗卫星上首次应用太阳能电池,1973光伏发电开始在地面应用,不过因为成本和技术问题,没有普及就是了。
因为贺红玲造出的发电板成本极低,很快就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为此校领导特意批了一笔经费给她,另外还给她派了几个助手,希望她能充分利用此项技术。
之后贺红玲又将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造出了一只小型的太阳能手电筒,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磁炉,还有一辆太阳能电动自行车,都堪称物美价廉。
这下子贺红玲彻底出名了,撇去高考状元的光环,大家也渐渐认可了她科学研究员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