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从康熙后开始完善的,在这之前,还没有这么明显的等级和位份,比如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还没有后妃制度,那时候的妻妾统一被称为福晋和格格。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聪六年二月,已册立了中宫福晋、西宫福晋的皇太极,选择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福晋。
后来,皇太极还建立了五宫,分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顺治时期,妃嫔的称呼开始逐步增多,那时采用的妃嫔等级为: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
不过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那时候依然是福晋和格格的称呼更为普遍。
康熙继位后,完善了后宫妃嫔称呼的制度,正式确定为: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不同等级,其实也是不同官职。
官大一级压死人,等级不同,待遇就不同,比如册封:
册封皇贵妃和贵妃用金册;册封妃用镀金银册;册封嫔用银册;贵人、常在及答应无册。
至于每个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礼仪,尤其是周边奴才的尊上踩下,我们在剧中也能窥见一二。
我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家庭也不例外。
皇后是妻;皇贵妃至嫔4个等级为妾;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仅为通房,不算妾室,没有朝服和朝冠。
晚清时,皇帝的后妃人数与前朝相比大为减少。
同治帝仅一后四妃,光绪帝仅一后二妃。末代皇帝溥仪甚至还遭遇离婚,此是后话,不提。
嫔妃来源主要是选秀。
清朝每三年选一次秀女,为了保证所谓尊贵血统,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
秀女的年龄要在13至16岁之间,身体健康无残疾。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
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一朝天子一朝妃。
一旦皇帝驾崩,后宫嫔妃都要搬到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居住。
这些后宫女子,不论此前如何争奇斗艳、争权夺利,都瞬间从热闹跌入冷清,属于她们的时代一去不返。
好在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一年只有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