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始写第二卷(即第一幕)时,我一直想着,这一卷要写到哪里、结语写什么。
现在,第二卷结束了,结语却不知道怎么写了。
第一卷(幕启)中的故事,在第二卷中继续着。
第二卷中,梁皖妮又拍了新的电影,又结交了新的闺蜜。
她从百老汇回到老维克,有了新的机遇,也有了更多的危机。她仍然在跌跌撞撞,但她开始保护自己,有了自己的想法,调节着工作与学习。
在写第二卷的同时,我也开始写番外,内容均为梁皖妮演过的角色、作品。
有一段时间,我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了番外上,每天都更新都是番外。那一段时间,我觉得我写番外的灵感像泉涌一般喷发。
后果呢?当读者在cos区评论“不要折磨女主了”的时候,我愣住了。我突然间想不出来,我给梁皖妮挖了什么坑。
我改变了策略,我将正文与番外间隔着更新。正好,两者都有灵感,也有打磨的余地。
接下来,是期末考试。接连两个星期,每天两门课,更厚的书,更多的知识点。
我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不断更。
曾经我做到过,我一定可以再次做到。
我的确做到了。
看着“写作与创新”课的成绩,看着论文的分数,我想:这算不算是某些作者大大常说的,每天更文带动了学业进步?
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进步。我还有卡壳的时候,我还是很少有存稿,我还是会找不到合适的用词,我还是会不知道如何衔接……
也许,有些问题,只能减轻,却永远无法避免。
突然间发现,更文已经成了支撑我好好生活的动力之一。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也收货了回报,可不能说丢下就丢下了,心里还是有所挂念的。
买了迷你口袋本,随身带着。脑子里跳出什么脑洞,随手就能记下来。这真的很重要。脑洞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溜走了可就很难让它们回来了。
本子上不只有脑洞,还有一些生活小常识、不错的文案、有寓意的名字……用得上吗?不一定。但多备点粮食准没错,省得需要的时候手忙脚乱。
彼得·汉克特有言:“为什么写作?我不知道。明天也许会明白的。”
以前谈及写作,我总会空谈“写作的力量”。“写作的力量”是什么?是“无用之用”吗?
看完不禁热泪盈眶。这是读中文系的意义,是阅读的意义,也是写作的意义。
“因这好戏永不落幕,而你将献上一首诗。”
就像我想要塑造的梁皖妮,她的演艺生涯将永不落幕。我想要为她献上一首诗。
或者说,是为梁皖妮的原型献上一首诗。
她的原型不知道我的存在,不会看到我的作品。但我喜欢那句我常常说的话——我手写我心。
壬寅年正月初一晚上十一点左右,写下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