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黎明,曙光透过悬垂的山藤射进来,染红了小小山洞的洞壁。
浪飞霄醒了过来。他从洞口向外望去,湖畔静悄悄的,偶尔有一两只食草动物来喝水,并没有猛兽的身影。
浪飞霄知道,现在他应该下去寻找食物了,因为白天相对安全,森林猛兽都是夜行性动物。
他小心翼翼地攀藤下到地面,从那块岩石的背后找出竹矛,然后向一片静寂的湖畔走去。
由于有了昨天的经验,他知道猎获一条鱼并不是很难,所以并不想急着开始捕鱼,而是沿着湖畔一直走去,看看有什么别的食物可以搜寻。
他顺着湖边一直走出几公里,一路上警惕地横握着竹矛,提防着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
他没有遇到虎豹熊罴等肉食猛兽,但碰上了一群野猪前来湖畔喝水。
这群野猪大约有七八十只,有公有母,有大有小。
它们排着长长的行军队列,十几只剽悍的公猪打头,后面跟着一大群猪崽,殿后的是十几头肥壮的母猪,其阵容真是浩浩荡荡。
浪飞霄知道公野猪非常凶猛,自然不愿意招惹它们,便停步目送它们从前方经过,然后绕道继续前进。
当他沿湖走了几公里后,湖畔出现了一大片芦苇滩,绵延十几公里。
在浩荡的湖风中,无数的芦苇摇曳生姿。
当他经过这片芦苇滩时,一群群野鸭象黑云般地腾飞而起,几乎遮住了半边的天空,飞扑之声有如疾风暴雨,令人惊心动魄。
浪飞霄忍不住停下脚步,望着那成千上万只腾飞的野鸭,心里惊叹远古的野鸭是如此之多。
浪飞霄生长在太湖之畔,他知道在清末民国的时期,太湖仍有众多的野鸭出没。
据方志物产记载,当时的太湖野鸭“千百成群,晨夜蔽天而飞,声如风雨,所集之地稻梁一空。”“每飞则数万成群,声如怒涛,蔽天而过,俗名野鸭阵。”
但他没有亲眼见过这种奇景,没想到穿越到原始社会来,竟然见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
他再向湖面望去,无数小野鸭在妈妈们的带领下,正在惊慌地游离岸边。
从那些母野鸭的毛色看,这里的野鸭有绿头鸭、白眉鸭、斑嘴鸭、针尾鸭、花脸鸭、秋沙鸭、琶嘴鸭、绿翅鸭等。
浪飞霄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小野鸭,然后把它们驯养成家鸭,就可以获得丰富的肉食来源,用不着整天辛苦地捕鱼打猎了。
但很快他又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要把野鸭驯养成家鸭,就必须在湖边搭建起鸭棚、鸭舍,将抓获来的野鸭圈养在里面,但在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边缘,这种做法根本不存在现实可能性。
蛮荒时代没有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而竹木搭建的鸭棚、鸭舍挡不住猛兽,老虎和豹子可以轻易跳入栅栏里,大象和犀牛更可以把栅栏踏得稀烂。
浪飞霄想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要在原始社会里生存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