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夸赞某人聪明,往往是由于他能巧妙
地解决当下某个棘手的问题。而智慧,则是一种
贯穿人生的态度与能力。所以简单一点来说,聪
明是一时的随机应变,而智慧则是更为长久的聪
明。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如影随形。聪明的人或
许能想尽办法规避风险,而当遭遇了无可回避的
挫折之后,智慧的人则能更迅速地爬起来继续生
活。作家朱西甯十年的心血手稿被白蚁吃去后,
他并未恼火地计较自己投入了多少努力,在懊丧
的情绪里停滞不前,而是将白蚁看作“天主派来的
既严厉又残暴的批驳家”。认为是上帝觉得他写得
不够好,要他从头再来,可见,智者未必能抵挡
得了天灾人祸,而他们会将挫折看作是人生的必
经旅程,不执迷于当下的得失,马不停蹄地向未
来奔去。所以说,在挫折面前,智者因为具有更
长远的眼光,会更加积极乐观。
中国有许多俗语,比如“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作聪明”、“耍小聪明”等,似乎都在暗示着聪明
是有所欠缺的。推其本源,我们会发现聪明的弊
端常常在于时机把握不当,分寸拿捏有差。譬如
要唱一首歌,聪明人掌握着高超的歌唱技巧,声
音婉转动听,却有时却会因为进错拍子,或是突
然唱破了音,反倒显得滑稽可笑。而学会在适当
的时刻表露出聪明,那便成了智慧。当哈姆莱特
得知他的叔父残忍的杀害了他的父亲时,他并不
急于显露出自己的愤怒,而是装疯卖傻,苦心筹
划一场戏剧来求证。我们设想,单凭他一个先皇
的王子身份哪能与现任国王抗衡?假若他不识相
地对叔父破口大骂,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
也有一个成语叫“大智若愚”。所谓“大智”就是懂得
韬光养晦、能屈能伸的智慧。智者因为能审时度
势、把握时机,才会真正笑到了最后。
当面临纠纷时,智慧与聪明的差异便更加泾
渭分明。聪明人常常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事
关切身利益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绞
尽脑汁地与对方周旋,千方百计地赢取最大的利
益。而智者可能只会淡然一笑,扬扬手说到“罢
了”,便留给众人一个潇洒的背影。清朝大学士张
英写下了那几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
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来劝家
人不要计较邻里之间的一亩三分地,从而留下了
“三尺巷”传世佳话,不正体现了智者的大气和风范
吗?换言之,聪明人急于争赢,智者却倾向于“不
争”。因为智慧本身就排斥无谓的纠纷,它于人有
损,于己不利。因而智者常持淡泊之心,处退让
之态。他们看似在纠纷中一无所得,实则是最大
的赢家。就像是张英因为豁达大度流芳千古一
样,智者往往赢得了尊重,更赢得了自己踏实自
在的心境。
好比一座山,聪明的人像山脚绚丽的野花;
而智者则是山顶傲立的孤松--他们的眼界早已
越过了那些与他争养料的杂草,他们看到的是那
无穷无尽的远方。
-
之后给你们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