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8 世纪初开始,英国伦敦的剧院探索了意大利歌剧表演,并逐渐开始用英语演唱歌剧,这对英国音乐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工业革命、贸易繁荣、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社会文化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启蒙运动、浪漫思潮、激进主义和改革运动的声势渐强,以及法国革命的阴云笼罩,这些宏观叙事背后,是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的深刻变化。剧院作为当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反映了这些社会文化的变迁,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简单来说,如今的英国是歌舞剧的巅峰时代。
华生定下的是皇家歌剧院,这里有个特别美丽的前缀: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是伦敦最负盛名的老牌剧院,也是全世界数得上的大歌剧院之一。
步入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融合现代美学与古典韵味的大堂,仿佛时空交错的一瞬,将人带入了一个梦幻的境地。底层空间布局精妙,售票处、行李寄存与礼品部有序排列,既便利又不失格调。拾级而上至二层,这里俨然成为了一方静谧的避风港,专为幕间小憩所设,茶香袅袅,咖啡醇厚,精致点心点缀其间,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然而,真正的华章在于歌剧院本身,它傲然屹立,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贵族气息。尤其是那些包厢,宛如黄金铸就的艺术品,熠熠生辉,传说中,连尊贵的女王亦难抵其魅力,时常莅临此地,沉醉于一场场视听盛宴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座剧院,更是一处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文化殿堂,凯瑟琳踏足这里,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尊贵与典雅。
她安抚性的拍了拍玛丽的手背。这个姐姐从步入这里后就一直心跳如擂鼓。她太紧张了!
凯瑟琳:“走吧,我们去楼上吧。他们应该在座位那里等我们。”
玛丽点了点头,她看着手里的票心情又安定了一些。
华生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村庄》,对于英国人来说莎士比亚是永远的神,尤其是这出剧。上座率极高。
两个人穿梭过人群来到了座位处,这是一个小小的包厢,没办法,这处戏太火了,更好的包厢早就被定出去了。
从玛丽往这边走的时候,华生就认出了她,虽然凯瑟琳的出现让他诧异,可见到玛丽的时候,兴奋大过一切。
就在他有些忐忑不安的时候,旁边的夏洛克出声道:“如果你再紧张的话,你那位玛丽小姐该不知所措了!镇定些,伙计!”
玛丽也看到了华生,不同于华生和凯瑟琳见过面。玛丽是仅凭信中的描述认出了他。见到他的那一刻起,玛丽悬着的心算是落地了。
要知道,在华生的自述中他是个不解风情的、青春不在的、长相平庸的瘸腿退伍军医。
可华生给玛丽的第一印象却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