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里面,赵祯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虽然宫中有子嗣诞生,但是赵祯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可能撑不到赵明长大,赵祯在一次朝会过后昏倒之后正式下定决心。
赵祯在一次见到赵明现在身体健康,看样子是能够长成的样子之后在朝堂上面正式宣布:
其他太监:自朕奉太上皇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太上皇三子赵明,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丢下这个炸弹之后,赵祯开始给赵明选太子太师。
里面人选有包拯,韩琦,范仲淹,暮光等等。
最终,暮光为太子太师同时兼任副相。其余人则准备在赵明大了可以参与政事的时候担任辅政大臣。
赵祯在选择的时候不是没有想到过任命包拯等人 可是一想到当初包拯反驳自己的时候居然把唾沫溅到自己脸上,赵祯就生气,再加上赵祯担心自己撑不到赵明长大,赵明身后虽然有曹家,但是如果让包拯这些人担任太子太师,赵祯担心他们会被权利养大心思,对暮光也有同样的烦恼,但是暮光只有一个女儿啊!没有人继承。赵祯相信暮光这个年龄比自己还要大的人就算是坚持也只可能等到赵明长大,也相信赵明会赢。
暮光在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没有任何意外,自己现在虽然位高权重,但是确是能够让赵祯百分之八十信任的人,身后虽然有家族,但是成长时间太短,不可能比得上曹家,位高权重但是没有继承人,多么好的臣子啊!
既然开始教导太子,那么与普通臣子教导是有区别的,一个是为臣之道,一个是为君之道。
在教导太子三年之后,太子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了,这个时候也是对太子三观塑造最重要的时间点,暮光在思索再三之后还是向赵祯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暮光管家,臣希望带太子在开封私访。
原本放下奏折准备专心听暮光说话的赵祯一时之间愣住了,这:
赵祯爱卿,你是知道的,太子是国之根本,在开封私访一旦出现差错?
暮光也知道赵祯的顾忌,赵祯只有太子一个儿子,这些年里面,不知曹皇后在太子身边安排人手,赵祯也在太子身边安排大量人手确保太子万无一失,也不想出现当初朝臣逼迫自己立宗室子为太子的情况。
而现在自己却要带太子在开封私访,这简直是在阎王面前惹事。
暮光官家,臣知道官家的顾忌,可是太子之后会是一国国君,是万民之君父,不接触,不认识万民,怎么为万民君父。
暮光且再说了,管家,开封在官家眼皮子底下,加派人手保护太子,这样就万无一失,不会出现意外。
赵祯听了,知道暮光的未尽之语,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如果赵明出现意外那就是亡国之兆了,但是赵祯想到自己这些年里面对开封的把控,突然出现万丈豪情,开口答应暮光的请求:
赵祯好,朕在一个月之后等着爱卿来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