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懒惰的笔迹
本书标签: 二次元  随笔 

过年心得

懒惰的笔迹

瞎说说吧,主要是和衣食住行,聊天谈吐有关。衣食住行乃主线,聊天谈吐穿插间。

首先是衣,这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没有必要穿新衣服,但是妈妈每年都会沉迷消费给我们买,导致衣服严重过剩——还好我都会穿。而且挑过年的衣服也挺好玩的。

然后是食,这可是大有讲究。

这些年来过年吃饭是:大鱼大虾满桌摆,至今已觉不新鲜,各样青菜炸酢烹,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便应了那句物以稀为贵。加之我们这里过年的习惯是午饭吃少,年夜饭敞开肚皮吃,如果你午饭吃的多,还没消化完的情况下吃,年夜饭就变成了催命十三姑(啊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随便编的),催你夹菜催你吞,这时候不是你吃肉而是肉吃你了,就一个字:撑。不过大人们辛辛苦苦做的一座子菜不能浪费呀,作为小孩的我们,顿时变成了欧亨利小说里感恩节的流浪汉,一餐过后继续塞。

饭桌上也有规矩,大人没动筷小孩子不许夹菜(比较普遍);吃饭的时候都得说话不许冷场(这个我是真的佩服,一餐饭能吃半个小时,大人们也能讲半个小时);吃完饭不许走,得等大家都吃完(这一条在与长辈坐一桌时实乃金科玉律)。

吃饭前本来应该打鞭炮,由于近年来城市管制的加强农村也不能放了,亲戚间便有奇闻轶事说有某某特意买了电子鞭炮,具体什么情况也不知道。

饭桌上聊的什么呢?我不知道不同地区是不是有不同的内容。我是广东的客家人,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都会就饭菜做一篇篇文章,再聊到别的东西。

主要围绕:

Ⅰ饭菜的食材(获得的途径,价钱,处理的工序等等)

Ⅱ饭菜的色香味(主要用的形容词有①“香”,②“甜”——他们会用来形容肉的味道……③“抵”——讲真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是不是这个字我也不知道,主要用的情境在于形容一餐饭实惠而够吃,④“假辣辣”——再一次,不知道什么意思,我是个假的客家人……等等),

Ⅲ个人对饭菜的爱好(比如“这道菜xxx最喜欢了”)

再进入Ⅳ亲戚间的奇闻轶事(例如我们这里有一个叔叔娶了一个有洁癖的姑娘,由于洁癖太严重,这个姑娘每天在卫生上面的讲究引起的吐槽在亲戚之间流传了几年,成为了各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真的很惨,为这个婶婶感到难过)

很少谈小孩子的学习,要么都是吐槽(我记得有一个叔叔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一次小测验答完后竟拿出语文书当众对答案被老师抓走,解释后老师无奈家长笑哭)

但对比别人家……当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我的确感受到了双方的差异。我一位湖南的同学,回到老家说餐桌上大家总是在讨论孩子的学习和成绩,攀比之风骄傲放纵。而我们这里……也有攀比,但似乎是大人们在比挣钱,只看自己,很少误伤孩子。我理解,两者比较的主体其实都是在大人,比教育能力或经济实力,攀比都是不好的,但后者明显比较温和一点好吧……吧?

其实我很少参与大人的谈话,我只知道我老爸是一朵“交际花”,和大家很聊得来,热热闹闹的去别人家里做客,再热热闹闹的打麻将(对,这个才是重点!),很外向活泼(用这个来形容父母好像不太对劲),有老爸在的场子绝对不会冷。不过也有一点不好,就是太容易把信息随意的交换出去,也不知道是否合适,比如以前我爸就在很多亲戚的场合下揭我和我姐的黑历史,我们当时在场,搞得我们下不来台……但最重要的是,经历了我爸不在的“饭局”后,我真的觉得大人好不容易呀——把一个饭也吃得像是应酬,一句接一句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但就是得有声儿,甚至连我这个小孩说的话也能继续往下延展成别的话题。哦……我以后当家了绝对不要这样子,我要让大家都看电视,坐在沙发前(很大很长的沙发),饭菜摆在茶几上,电视里播着有趣的小品,或者小孩想看的动画片或者喜剧电影,这样大家就都不用说话了(好像也是个馊主意)……

食到此便结束了,下面来到住。

去年经历了一场分家大事,叔叔一家到村里建了房,我和爸爸妈妈便驻扎在之前爷爷奶奶住的地方。吃年夜饭或者拜年的时候才回村里。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两家分开居住,事实上我觉得也挺好的,可以放肆地玩耍了。只是本来一年才回老家一次,这样一来见爷爷奶奶面的次数也少了些,不免让人心虚。

最后来到行。

行无外乎于春运,因为亲戚们有的住的远有的住的近,“行”的方式便也各有不同。住的近的我们一家倒是久违的一路通畅,三小时到达。今年由于肺炎病毒,许多亲戚不回老家,或者早早离开,许多串门的安排被取消,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希望去我们那边“厨房下”(客家话,指住所),下xx(外边的常驻地址)的路途也能顺畅。

今年还有很多新的变化,比如过年连农村里也不能放烟花了,农村挺冷清的,如我去年写的烟花易冷所料(大概在前面,有兴趣可以翻回去看看),有些人买了电子烟花来点,也不知是不是真的。不过好在村里组织了“乐队”,绕着村子巡了几圈,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停在我们那儿一个叫“昭德楼”的地方时,我也有幸拿起那打击乐器过了一把瘾,但外行的还是外行,我的“催命魔音”被妈妈录进手机里吵死个人……

记得以前过年还有“念故事”的队伍,一队队人架着个轿子,轿子上坐着脸上画的喜庆,扎着朝天辫的小娃娃,浩浩荡荡的游村。我小时候见到那是羡慕极了,非常想也去做那“念故事”队伍的娃娃,只因当时太小,胆小害羞作罢了。

过年,还有很多故事,例如以前放烟花时的手忙脚乱,和邻居孩子的鞭炮对战,祖庙前的叩头跪拜,扫墓时亲历的火烧山,哦,回家路上也看到过不少冒黑烟的山头呢……今年倒是没去扫墓了。

过年很棒,吃喝玩乐领红包,大人小孩齐欢闹,只是近年来过年的氛围减弱了不少,很多有趣的传统活动也消失了,不免让人唏嘘。

希望中国的传统习俗代代流传下去的好。

上一章 1984 懒惰的笔迹最新章节 下一章 论我的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