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懒惰的笔迹
本书标签: 二次元  随笔 

象牙塔

懒惰的笔迹

政治真是一个讨厌的科目,选择题是文字游戏,大题是你画我猜。

什么知识点怎么解释都行,但是题目有侧重,所以有些时候写了一大堆狗屁没用。还要依题概括,结合生活,让人混乱不堪。

有些时候讨厌文科因为它的精髓是在人规定的概念里磕磕碰碰。概念这个东西本来是用来方便认识起的代号,但却总是让我们到处翻滚,束缚了我们的认识。

信息是开始,概念是对信息的代号,而知识才是最后认识的产物。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不断的灌输概念,却很难让我们形成知识。

我如果要当老师,我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认识导向的。

认识导向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就是从观察事物,揣摩事物开始,自行给出看法,进行推理演绎试错,最后再交流答案的模式。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文科类教学里,我们总是会选择优先灌输概念而不是引导认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认识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的耗费时间与精力的过程,而且它的试错又非常困难,所以选择灌输概念似乎更为容易也更为高效。

这就导致我们难以把概念内化为知识,从而变成陪伴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不久前在同学家里吃饭,在吃一种红薯粉类食物。同学爸爸原本是高材生,便跃跃欲试地问同学理科的同学哥哥:“淀粉在什么情况下沉淀?(不过学化学的我我严重怀疑这个问题问法的严谨性)”同学哥哥答不上来——早就忘记很多年了。这时同学爸爸便显得有些落寞。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教育体系里学到的概念,能记得多少,又有多少内化为认识,有多少锻炼或形成了思维呢——不过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这因人而异。或许只有真的深入思考过,又隔岸旁观过的人才能触及这一疑问。

而我们的知识,也总是被我们放在象牙塔,象牙塔越来越高,便觉得高处不胜寒。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的交流中,当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的时候,我们会无比的欣喜。任何人都需要认可,即使人最终都是孤独的。

其实真正陪伴我们的是思想(思想我认为大概是观念与审美之类的吧)、思维方式(也许有更抽象更本质的概念,不过我尝试使用这些具体的概念让我自己更好明白)。信息给予我们读取的来源,概念是对信息的集合,知识塑造我们的思维,而思维是思想形成的加工方式。不过有趣的是,思想可以习得,但是思维却需要磨练。

思想的形成让我们有了目的性,从而更有方向地去探求信息,再逐渐依据上面的方式运作。

知识在完成思维塑造后似乎就没什么用了呀,它只是一种素材嘛。不过不得不说的是,知识本身就非常有魅力。

这样想想,应试教育的做题,大概就是为了锻炼我们使用概念(高级点的就是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我们的思维吧。而类型题也许就是为了提供思想的模板,让我们拓宽认识的角度。为了防止过于单调,题目越来越创新。不过对于有思维的同学来说可以是换汤不换药,至于换碗便是更高级的形态。

我觉得应试教育真的值得批判的地方在于它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违背自然地求速度、灌输概念,并且有扼杀多重可能性的倾向,更多的在塑造相同的人,营造相同刻板的审美。

不过应试教育也有值得称颂的地方——在这样近乎基建的方式下,我们似乎确实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几乎是魔法。而且这伟大的集体催眠也确实发展着。

每个人当然都是不一样的,只是相似性有程度之分。而应试教育更多情况下是在营造共识,就是让不同的人相互靠近吧。

不过什么时候,小众就变得有优越感了呢?只是难以靠近而已吧。

大众也不代表低俗平庸呀,反倒是小众容易变得鄙俗呢。

哎,总觉得人间事,如果多点理解和包容,坦率和真诚之类的就好了呢。

上一章 无聊 懒惰的笔迹最新章节 下一章 别害怕,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