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好涉猎范围主要是漫画、动漫、电影、书、绘画,和视觉、文字、听觉的媒体打交道比较多。
不过我之前常常是看电影只看电影本身,不去了解背后的宣发;听歌只听旋律,偶尔看看歌词,几乎不了解制作;看书也只看内容,少有了解作者。
这样的习惯不仅让我看东西非常零碎片面,局限一室之内,也惑而不解,甚至因为对别人问我内容之外的东西说不上几句话而烦恼或自我欺骗。
“局限也是必然的。看作品就好了吧?”我甚至口出狂言。
这让朋友不解甚至不满:“我看你分明是满足于局限。”
这句话让我背后一凉,急切的想要否定。
了解别人的作品,只了解冰山一角,认识东西也一知半解,这样井底之蛙实在让人悲哀。
我经常以为看作品就足矣,社会上很多人不看作品,只看别人视频的解说二创——我以前也干这事,被别人提醒了便羞愧难当——但是现在我又走了极端,认为只看作品就可以了,不必要了解其他“多余”的信息——其实也是大错特错。
如果只看作品的相关信息,而不去感悟作品,必然难以体会作品本身设计的用心,少了体验,会说一些花花架子片汤话便了事,只会让人空虚。
如果不看相关信息,陶醉于一时半会产生共鸣的自我满足,很容易误解作者的用意,而且了解也局限于个人的感受。
总而言之,看作品和了解作品虽然有个先来后到(我认为是先看作品,再去挖掘内含信息),但是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不用质疑的是,人的好奇心会驱动着我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这样的步骤或方向去探索,一般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份探索的能力因人而异,后天的一些因素又会对我们产生不同影响。
举例来说,我之前和朋友交谈的时候,甚至会说“如果没有搜索引擎就好了,上面的信息总是良莠不齐,而且我喜欢系统的信息。”
她便无奈道:“信息确实有真有假,非常零碎,但是我还是很感谢有互联网的,了解的多了信息总会连成一片的。”
我与她斗气,其实主要在于当时上高三,我不带手机与外界断开联系,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少,于是在她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却不知所云。
久而久之便滋生怨气,誓与搜索引擎一刀两断。其实吃亏在己。
非常喜欢的作品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去关注了解的,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喜欢得还不够,但是不要被一些因素阻挠才是真的重要——毕竟这是一种乐趣呀。
和搜索引擎做好朋友吧,也要积极地去了解喜欢的事物,保持探索的心情,一切都会变得更明了的。
(但那些了解之后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却不应该,因为说出来本身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