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时,她才46岁,周围人都替女人感到惋惜,说时间还长,担心她下半辈子该怎么过。只有她本人并不觉得悲痛,因为她还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大儿子在政府单位任职,小儿子在县里最好的中学念书,并且成绩稳定,次次名列前茅,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绝对不是问题。
关于她本人,则是个坚强、勤奋、有一股子狠劲的女人。乡下人是从来不敢跟她乱开玩笑的,那些偷鸡摸狗的小事更不会欺负到她的头上。
成为寡妇之后,她在乡下继续生活了半年时间。有一天大儿子打来电话,谈到自己正准备结婚,想着与其让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孤苦伶仃,倒不如搬过来一起住。第二年她的大孙子出生,便顺理成章的成了这家人的保姆。她除了照顾小家伙外,还得准备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她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把家里操持的井井有条。为一家子人准备晚饭,从来不让儿媳妇插手。
几年之后,大儿子家再生了一个,还是交由奶奶抚养,她这一住就是十年。后来第二个儿子也结婚了,邀请她去另一个城市,那一家子也生了2个,直到最小的孙女念小学后,她才有空休息。
此时,距离她离开乡下20年了,仿佛重新过了一遍生活。过去那种日子已十分陌生,她十几年没有种地,没有养鸡喂猪,也不跟村里人联系,早已是半个异乡人。她刚从乡下出来时,头发黝黑,身体强壮,脸上还带着对丈夫的思念与愁容,如今满头白发,行动缓慢,身子骨疲惫不堪。
在小儿子家的最后一年,老太太心事重重,时常坐在椅子上发呆。回想起自己这一生,她是幸福的,因为两个儿子都有出息,凭借各自本事在大城市里谋生。可她又是不幸的,中年时丈夫去世,她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外地生活十几年。如今一切都过去了,她已经老了,是真正年龄上的衰老。不仅身子干不动了,连语言能力也退化了。在两个儿子家里,她沉默寡言,不跟子女交流,就如同住着个透明人。
有一天晚上,她萌生了重回乡下的打算,觉得那儿才是她的故乡。当她提出这个想法时,小儿子吃惊的望着母亲,并没有立即拒绝。他声称此事要跟大哥商量,做老大的则表示一切听从母亲的安排,她愿意去哪就去哪。
之后两个儿子凑了钱,为母亲在农村盖了个新房子。
她重回乡下时,已经是67岁的年纪。离开乡下的这20多年时间,对她来说是美好而虚幻的,真实发生却又似乎没留下多少回忆。
将母亲安顿好后,两个儿子算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并不担心母亲,一来凑够了钱,二来老婆子身体似乎恢复了,曾有人在冬天看到她拿着镰刀上山砍柴。
回到乡下的第回到乡下的第二年,老太太忙活不断,她把新房子四周整理一番,种上辣椒、豆角和黄瓜,然后又从市集买来两头黑山羊。十月霜降一过,她还背着箩筐上山摘茶籽。老太太闲不下来,只要没雨,就必定外出劳作。
直到有一天,有个男人走进老太太的家,她十分客气的接待了对方。隔天那个男人又来了,老太太依旧客客气气的。一个月内,都是如此。
不久后,就有村民把此事传了出去,还顺带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他们两个住在一起,每天早上一同开门。
这事被小儿子知道后,气愤的一拳打在茶几上,
“这个流氓、无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好事”
一整天他都气急败坏,恨的咬牙切齿,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下属身上。回到家里,妻子寻问发生何事,他拉高着嗓门痛骂:
“他年轻时就想霸占我爸的财产,现在老了,又想缠住我妈不放”
晚饭的时候,小儿子打电话质问母亲,谁知对方遮遮掩掩,并不否认。母亲的态度让他很是震惊。她年近七十,传出这样的丑闻不仅晚节不保,更有损家族的声誉。为什么她就忍不住最后几年的寂寞呢?她对得住自己的丈夫吗?有替两个孩子考虑过吗?既然20年都熬过来了,为何现在要闹出这种事。
作为儿子,他埋怨母亲任性妄为,到了晚年偏要折腾,这种事随便放到一个普通家庭都不会发生。作为母亲,她理应懂得深明大义,隐藏私心,为了成全子女们的幸福,哪怕最终孤独寂寞的死去。
凌晨,他试着入睡,但压根做不到,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后来,他把一切归结到那个男人身上,猜测母亲肯定是受了某种胁迫,被那个骗子抓住了同情心,才一步步中了圈套。如今全家人的名声竟被一个泼皮欺骗和玩弄,更使得他怒不可遏。

第二天清早他就赶回了乡下。一进门,便上下翻了个遍。家里确确实实住了两个人,可却不见那个男人的踪影。
母亲战战兢兢的立在一旁,像个做错事等待被训诫的小学生。
“他在哪?”小儿子恶狠狠的问。
老太太左右为难,只好如实回答:
“他去镇上买米,家里快没吃的了”
小儿子接着再问:
“他什么时候住进来的?”
“差不多两个月了”
“是他提议搬过来的吗?”
老太太吞吞吐吐的说:
“我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就想着……”
“你怎么能收留这个无赖在家里!他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