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解析
本书标签: 古代 

原文译文7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解析

—【译文】——

樵者问:

“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

福可以求到吗?”

答:

“言行善恶,是人的因素;

福与祸,是天的结果。

天的规律福善祸灾,

鬼神岂能违背?

自己做的坏事,岂能逃避。

上天降下的灾祸,

祈祷又有什么用?

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

这样做就不会有灾祸来找!”

问:“有行善的而遇祸,

有行恶的而获福。为什么?”

答:“

这是有幸与不幸之分。

幸与不幸,是命。

遇与不遇,是分。

命与分,

人怎么能逃避?”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

“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

遇祸是分不是命。

好人遇祸,

是命不是分,

遇福是分不是命。”

渔者对樵者说:

“人与人的亲情,莫过于父子;

人与人的疏远莫过于路人,

如果利与害在心里,

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

父子之间的亲情,

属于天性,

利与害都能夺掉,

更何况不是天性的,

利与害祸人,如此之深,

不能不谨慎!

路人相遇一过了之,

并无相害之心,

是因为没有利与害的关系。

若有利与害的关系,

路人与路人、父与子之间又如何选择呢?

路人若能以义相交,

又何况父子之亲呢!

所谓义,是谦让之本。

而利益是争夺之端。

谦让则有仁义,

争夺则有危害。

仁义与危害相去甚远。

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

人与人同,

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

仁慈因义气而起,

危害因利益而生。

利益不会因义气而争夺,

否则不会有臣杀君、子杀父之事。

路人相逢,

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

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译文】——

樵者问渔者:

“我经常扛柴,

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

再加十斤就伤了我,

为什么?”

渔者答:

“扛柴我不清楚。

以我钓鱼之事论之,

其理一样。

我经常钓到大鱼,与我较量。

欲弃之,不舍得,

欲钓取,又不容易。

很长时间才能钓上来,

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

这不也是伤身的忧患?

钓鱼与扛柴虽不一样,

但因贪而受伤则无两样。

一百斤,力所能及,

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

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

何况十斤!

我贪鱼,

又何异于你贪柴呢?”

樵者感叹道:

“从今以后,

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上一章 原文译文6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解析最新章节 下一章 原文译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