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面相约莫十五六岁,五官平平无奇,但神态凛然,散发着一股无与伦比的自信。
“这个人应该叫做薛定山,出身武将世家,自小习武,天赋过人,今年不过十五岁,却已经有六品内力。”萧羽目光赞许地看着那少年道。
“六品,十五岁,难得一见的天才。”秦真简单评价了一句。
萧羽侧过脸,看着平静如常的秦真笑道:“他比你要年幼几岁,未来说不准会比你如今的成就更高。”
秦真哦了一声,看到了薛定山那个倒了八辈子霉的对手悻悻上场,局促不安地打量了对方几眼,便当场举手投降。
“想必这个薛定山就是今年郡考的榜首了。”秦真猜测道。
“别急,眼前这个天才少年还不是最令人意外的。”萧羽目光落在刚刚到场的一伙考生当中的一位男子身上,那人约莫二十出头,留着短须,目光凶厉如虎豹,浑身散发着可见的黄金色真气。
“他是?”秦真蹙眉,那人十分张扬,气息毫不保留的外放而出,他向秦真这边的方向走来,每一步靠近,便令周围那些只有二三品的士兵感到的压迫感多一份。
“来自金州的赵亦平,师出我大楚国武榜第六的大宗师江怀仁。此人方今加冠之年,却已在七品颠峰,江怀仁一生收徒上百,但他却被誉为最具天资的一个,日后我楚国未必不会多出一位武道宗师。”
秦真神色严肃,他的心第一次有了紧张,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他能抵达七品颠峰的境界吗?
师父苏澈白和南宫叔叔曾经与他说过,武道九重楼,越往上走越艰难,每登一层楼,对于大部分修习武道的人而言,所耗费的时间也是越来越久,华夏历史数千年,武道修炼一途经过前人不断努力,诸多传承延续至今,早已到达一个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近五百年中,最快的记录是二十五岁登顶九重楼颠峰。这也可以代表华夏的武道修炼速度的天花板。
秦真收起了玩味,开始正视这些武道豪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下之大,自己一定不是最杰出的那一个。
正如萧羽所说,今年武考的意料之外盛况空前,一位来自偏远县城的孤身武者,名为朱景,三十七岁,八品初期修为。
秦真不解,按理八品高手只要不碰见九品宗师,几乎可以到处横着走,即使遇见同为八品但内力更为雄厚的对手,逃跑也不是问题,为何也来投身军伍,岂非自找无趣。
“八品武功在身,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中,都可以担任将军了。这个朱景,说不定是带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而来。”萧羽说道。
“这样的人物放在江湖之上,也是有头有脸的,竟也会参加武考从军,想来咱们大楚国今年的武考榜上前十少不了他。”秦真断言。
萧羽摇了摇头,说:“很多人都认为八品以上的江湖人士不会参军,甘当国家的武器,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对于多数人而言,唯有战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无休无止的杀戮,才是武道修为精进的最快方法,因此每年我大楚国武考,都有十几二十名八品小宗师前来参加武考投军,每隔四三年,甚至会有九品宗师的影子。”
秦真深有触动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再带你去看看文考。”
秦真跟着萧羽离开武考考场,前去文考考场。与武考生相比,文考生的环境就显得太过狭小了。
那是一座九层塔楼,除了尖顶,每层形状并无不同,只是面积越往上,便缩小一些。
“秦真,猜猜这里面有多少考生。”萧羽指着高塔笑问。
单手托着下巴,秦真略加思索,依一个人横两丈,纵四丈的空间来看,一层楼可容纳下五十人,九层楼,约莫四百人。
“四百。”秦真回答。
萧羽摇了摇头,说出了一个令秦真瞠目结舌的数字。
“九百人。”
萧羽看着秦真意料之中的惊讶神情,道:“这里面都是单独的隔间,横一丈四,纵二丈九,房间隔音很好,考生互相难以串通,除了弃考,接下来的七天内吃喝拉撒都要待在里面,直到交出一份答卷为止。”
秦真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异色,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要待上七天七夜,若是他的话,不足半日就待烦厌了,这些考生真是厉害,还能写出诸多高妙绝伦的精彩文章。
“郡考结束之后,我们郡名列前茅的人将在三个月之后去都城参加国考,那时还在榜上,并被楚帝选中的人,直接可任职文武官员。”
听着萧羽的述说,秦真的心不安分起来。
“可惜我没有机会,不然也能去考个功名,我是指当文官。”
萧羽讶异地看向秦真道:“你认为你在吹嘘,文武双全?”
秦真耸了耸肩,表示很无辜。
“那些在郡试中落榜的人呢,他们怎么办?”
“他们将成为本郡的候补官员,对于文人而言,若是有文官退休或者辞世,他们便有机会补充上空位。至于武者,若是武功足够高,可以直接投入军伍,任职百夫长。”
萧羽解释道,随即一笑:“不过嘛秦真,你是个例外,家父特许,你随我从军,留在我的部队里,这可是个千金难求的好机会,好好历练,将来捞个将军不是难事。”
秦真的肩膀被拍了两下,他别扭的笑容凝滞在脸颊之上,如同雕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