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吴烨日记
本书标签: 校园 

吴烨日记2021.12.22

吴烨日记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知识。

但知识如果僵化了呢?

就比如,语文和英语的作文,背范文真的有用吗?

唐宋文章,都是心里有什么说什么,唯一的限制就是考官的命题限制,而这些考生们可以在这种唯一的限制之下随意发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的看法。

而到了明清以后,八股取仕制度确立,内容被严格限定,思想僵化,反倒适得其反。从此,进入官场的知识分子,再也没有先进的了。

范文应该只是个参考,可以了解它的方法,学习它的精髓,而不应该死板地背下来。在我印象中,绝大多数像这样背范文的人,很少有把自己的见解加入文章当中的,这些人都是把范文生搬硬套,以至于丝毫没有自己的方法,一旦范文与题目要求对不上时,“一切啼笑”。

但是,强制的背没效果,自己写又写不出来,只好去背了——背了,还能写出来一点。能比不背好点?

好一点也是好啊!

背了还能有点分,不背是真没分啊!

那所谓的“分”,又是什么呢?

“分”,是考量学生能力的工具,但如果生活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种工具的话,把这种工具就会变成一个套子,我们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分”的存在,意味着学生们不能有自己的理解,一切都要按照既得的知识去做,很多“与分无关”的事情也会被排挤在外,它们“难登大雅之堂”。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损失和对书本的依赖性,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但我们还不能不重视“分”。刚才说过,“分”是考量能力的工具,缺少了“分”,就代表着没有能力,而所有的高等学府绝大多数都是以这种能力取人才的。可是,“分”只是一个人学术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人品、修养、人格。而想要把这些内容体现出来,最方便的方法还是“分”。说到底,还是要要求“分”。

“分”,在现今的教育中不可或缺,但又有很大的弊端,除非彻底革除分数制。

但这不切实际。

如果社会真的缺少了“分”,那我们还能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一个人在各方面的水平呢?用人评,人多少会有私心,难以保证公平;除非用机器才能保证公平。但如果真的用机器评,制度又会再一次僵化;更何况,让自己的前途掌握在机器的手里,谅谁也不会同意。也就是说,失去“分”,代表着失去了公平,至少保证了相对公平。“分”在近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位置都不可替代。

“分”,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而失去了“分”,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混乱,现在的处境相当矛盾。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的让它发展下去,而承担分数制发展或好或坏的影响的,还得是学生自己。

学生的悲哀。

吴烨

上一章 吴烨日记2021.12.21 吴烨日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吴烨日记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