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求情,汉王得免死。
陛下下旨解除汉王两护卫,诛杀其亲信。
次年,西北狄、戎二族复又作乱,陛下御驾亲征,命令太子监国,皇太孙伴驾。
六月,战报自前线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道是陛下大获全胜,如今已经准备班师回朝。
初闻捷报,太子大喜过望。
数月以来他日夜忙于政事,身体早已吃不消了,不过强撑一口气,不愿叫陛下失望罢了。现如今听见得胜的消息,太子竟然乐极生悲,病倒在床。
杨稚儿急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
幸而,太子大病不过三日,外头小太监前来通禀道皇太孙进京了。
皇太孙伴驾出征,陛下率军尚且不见踪影,他怎么独自回来了?
杨稚儿轻蹙眉头,垂眸静思。
孰料,那传话的小太监见她久久不行动,忙不迭道:
“娘娘愣着做什么?皇太孙此行带回来了陛下的密诏,如今殿下已经在太和殿等待,请娘娘赶紧诏令东宫上下前去接旨吧?”
陛下密诏?且还是前往太和殿接旨?
杨稚儿心下一惊。
太和殿乃是紫禁城举办盛大典礼的宫殿,太子大婚、太孙大婚的典礼均于太和殿举行,除此以外,恐怕唯独政权更替、祭拜天地等举国欢庆的大事这才启用太和殿。
杨稚儿知道此事怕是不好,于是不敢耽搁,一面吩咐棠棠颁布懿旨召集东宫内眷,一面前往交泰殿服侍太子起床更衣。
东宫一行气喘吁吁地赶来太和殿的时候,文武百官已经齐聚。
众人皆长跪不起,只皇太孙一人屹立上首,着妆花朱红金钱蟒密纹朝服,双手高举一明黄卷轴至眉尖。
他背脊挺得笔直,容颜如玉、身姿如松。
见杨稚儿搀扶太子踉踉跄跄、磕磕绊绊地登上九十九级汉白玉石阶,他的眸光不知为何黯淡几许。
太子携东宫诸子、嫔妃端正下跪,满朝文武亦是纷纷匍匐。
皇太孙见众人来齐,不紧不慢地展开卷轴宣旨。
杨稚儿所料果然不假。
陛下驾崩了。
御驾亲征掏空了年迈帝王最后的英武,陛下于班师半途中猝然崩逝。
为了防止汉王、赵王知晓陛下驾崩的消息,从而趁虚而入、谋逆作乱,陛下临终之前特地留下密诏,派遣皇太孙回京传旨。
待太子继位、大局已定,汉王、赵王就成了秋后蚂蚱,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太子俯首叩谢圣恩,众人紧随其后,而后百官齐呼万岁。
皇太孙宣旨毕,他上前两步亲自搀扶起太子,而后复又搀扶起杨稚儿。
杨稚儿大惊。
按理说,皇太孙与她应当避嫌,实在不应该实打实地肌肤相亲,哪怕他眼下一本正经,显然未存半点龌龊心思亦是不可。
他的手掌很大,触感温良,触及她掌心的一瞬间好像触电一般。
她迅速将自己的双手缩回来,与此同时她环视四周,见众人俱沉浸在先帝遗诏的余温里头没有回过神来,更无人留意皇太孙再正常不过的所谓“孝敬”,她这才稍微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