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故事作文集
本书标签: 现代  作文  故事   

品味

故事作文集

有句古语说“风起于青萍之末”,讲的是劲猛的大风,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萍草头上的微风而已。到了现代,则有“蝴蝶效应”之说一一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远方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它们都说明,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持续的连锁反应。

  我们的心灵世界也是如此,澎湃激情和奔涌的文思皆由心灵最初的微颤所引发。心灵的微颤往往突发于非预期的瞬间,也许只是心头掠过的一丝异样的感觉,或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一个闪念而已,如流星过。但对写作来讲,这心灵的微颤却至关重要,往往是一篇佳作甚至是一部巨作的缘起。托尔斯泰就说过,他写的东西起初只是头脑中的点点萤火而已。

  世上没有再比人的心灵更敏感更柔软的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风雨流星,人们的一笑一颦、只言片语,社会潮流中溅起的一朵朵浪花、时代风云里飘落的细细雨丝都会撩拨你的心弦,触动你的心扉。许多同学缺少写作的素材,往往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心灵微颤缺少一份关注,缺少一份珍视。写作不妨从从关注内心的微颤开始。

  直觉的光临

  心灵的最初微颤可能是直觉的光临。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它不是经一步一步的逻辑推理而来的,而是突然降临的一种尚未完善的判断、预想、推测,是一种洞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巧妙融合,是一种思维的闪光。

  几年前,有位同学从报上看到拍摄电影《鲁迅》的消息,当他读到那些褒扬文字的时候,心里便咯噔了一下:此片难以经得起历史的淘洗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一直觉判断是简缩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但这位同学有了大胆的假设之后,又来了一番小心的求证,他要证明自己的直觉是正确的。他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为自己的直觉判断而找到了如下理由:

  一、此片不像那些戏说历史的东西,可以编造、想象、加油添醋,稍有曲解、夸张、编造的痕迹,都会受到鲁迅自己文字的质疑,就会引来观众的质疑。

  二、通过化妆表演,做到形似并不难,但做到神似就难了。扮演鲁迅的演员虽不乏知名度,但让他在短时间内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就难了,因为他对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他丰富的著述很是陌生。

  三、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表现伟大的“民族魂”,恰恰与今天急功近利的商业运作格格不入。影片尚未公映,就在报刊上大肆炒作,即非严肃的态度。

  应该说,他的文章言之成理,不仅能自圆其说,还颇具说服力。他凭直觉而质疑,又以绵密独到的分析使他的直觉有了坚实的支撑。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早已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影片面世后,毫无声息。

  最初的心灵微颤实乃此文的源头。后面的思考是常规的,逻辑的,但开头却是一种直觉,稍纵即逝,弥足珍贵。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能够直接迅速地抓住问题或事物的本质和关键,因为它尚停留在心灵微颤的阶段,未必能马上说清楚全部的依据和道理,但它的价值主要是激活思维,萌发一种新的意念和整体性的认知突破,产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敏锐的思想触角

  心灵的最初微颤即思维兴奋点,是敏锐的思想触角碰到了超出惯常的思路,内心有一点小小的意外和惊喜。它往往是产生一种新想法的预兆或苗头,只要予以进一步的深究和孕育,必能结出思想之果。

  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老师总是讲这篇文章“揭露了封建官吏横征暴敛,横行乡里的恶行”“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状况”,一个学生听了,觉得又是老一套,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便让他站起来念课文,但当读到文中“其余,则熙熙而乐”这句的时候,心里隐隐一动:这些捕蛇者的生活还真的还并不像老师讲的那样。

  下课之后,他再仔细阅读课文,发现柳宗元还用“弛然而卧”“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等句子来描述捕蛇者的生活,这就更加说明,捕蛇者们固然有着生命的危险,但也有其安逸松弛、自得其乐的一面。继而他又想到,今人虽然不用冒险捕蛇,但工作紧张,压力大,种种疾病缠身,而捕蛇者们以蛇完税之后却能放松地睡觉,香甜地吃饭,快快乐乐地活着,其生活的幸福指数未必就不如今人。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在作文中表述了这样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各历史时期,差异的只是物质生活和外部环境,人们心理上感受的苦乐悲喜也许并无多少差别,它们大致上应该是等量的、均衡的。他还作了这样的发挥:在人生的各阶段也大抵如此,童年懵懂无知却无忧无虑,青少年生龙活虎而面临诸多急待解决的矛盾,老年人体衰力疲但有一份历练之后的沉稳从容。所以,无论是人生的每个阶段、还是历史上各个阶段的人都有它的幸福和烦恼,精神领域也存在着某种“生态平衡”,无须羡慕和鄙薄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年龄段的任何人,也别以为富者、权重者就一定比平民百姓幸福。要获得快乐,享有幸福,关键在于看重我们自己眼前豹每一天,努力去过好它。这样的见地无疑很具深度和概括力,而其源头就在于阅读《捕蛇者说》时的那一瞬间的心灵微颤,就在于自主阅读带来的兴奋体验。

  可惜,现在语文课上的阅读,已缺失了心灵的微颤甚至共鸣而成为一种机械程序,这不仅使阅读自身变得无趣,更为严重的是心灵的沟通渠道将被堵塞,阅读与写作之间相互激活、汇合交融的那方天地被大大挤压。

  心弦的微颤

  最初心灵的微颤可能是心弦被生活的某一细节轻轻拨动所致,如若留意,把瞬间定格,就可捕捉到生活激流中的活鱼。

  有位同学每日骑车上下学,等红灯时常会超过停车线,即便只有半米,有时也难免遭到交通协管员的训斥,心中不是滋味。这天,他又把车停在了线外,右边的一位女协管员只对他笑了笑,做了一下让他退回去的手势,他乖乖地、象征性地往后退了一下。但是她还是笑了笑,再挥挥手,他发现自己还是超出了一些,于是只得再往后退。就在这时,他心里微颤了一下,是这位女协管员的甜甜一笑使他自觉自愿地一“退”再“退”,她的笑似乎比其他协管员的厉声训斥更有指挥力。微笑原来还有这种神奇的魅力,创造生活的美好和谐原来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

  无独有偶。有一天,考试失败的他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闲逛,见到一卖花女孩,她不停地吆喝着,将手捧的鲜花热情地递到一个个的行人面前,可是几乎未见有人掏钱买花,有人还显出对厌鄙夷的神色,可是她脸上的笑容却从不曾消失,而且她的笑容并非那种经过职业训练的机械的表情,是一种自然真诚的流露——他的内心又有了一丝颤动,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马上走向她并买下了一束花,其实他并不需要这束花。也许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是这个卖花的女孩用微笑使自己幢得了要用灿烂的笑去面对挫折,面对人生……

  这两次微笑极易被忽略,它们就像蜻蜒点水,给予内心的作用是极微弱的,但是这位同学却从这心灵的微颤中有了思想情感的延伸,写了一篇题为“路上拾到的美丽”的作文,还获了奖。

  也许这种心灵的微颤,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它们都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无比鲜活的素材,问题就在于你是否关注了自已的心灵。当我们在读到一些佳作时,常常会慨叹:这种事情我也见过,怎么就没想到写进作文中去呢?问题其实不在于见没见过,而在于它当时是否在你心里留下过痕迹,你是否把它贮存于记忆的仓库。

  传统的写作理论总是让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理论上说这并没有错,但缺少可操作性。不少人把“观察”仅理解为用眼睛看,把“思考”理解为逻辑推理。引起我们心灵微颤的生活细节皆有其独特的情味、魅力或思想寓意,就像上面所讲的两次微笑一样,与其说是用眼睛看到的,还不如说是用心灵感受到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山呼海啸,多的只是瞬间微颤而已。外部世界需要我们关注,然而更需要关注的足我们隐秘而孤独的内心,因为只有引起我们心灵微颤的外部事件才是真正进入我们内心的,写出来才会有情有味。

上一章 眺望星空 故事作文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最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