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说的“四话”
传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从小口齿伶俐,常常以惊人妙语博得四座叫绝。有一一次,客人要考他,指着厅里的笼子问他,人家都说你聪明,告诉我,这笼子里关的两只兽,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泽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便发挥“口才”,说道: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果然博得满堂喝彩。
其实,王元泽在这里答非所问,算不得高明,充其量是耍点小聪明而已。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动物,不肯承认无知,又卖口乖,可谓“说风”不正。
说话禁忌多,而常有人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错误,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1.不说假话实
我国人民历来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反对说假话。因此,《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教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孩子哭着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哄他说,你在家等着,等回来给你杀头猪吃。等妻子回来后,曾于为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实施,将猪杀了,在孩子眼中维护了母亲诚实的形象。
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骗孩子吗?恐怕未必。但起码可以说,她没有意识到这种哄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么深的危害性。一次谎话可以使孩子从小沾染不必负责这种不良习气。曾子的行动虽近乎愚拙,也未必有效,但他坚持了最可贵的精神一不说假话。-一个不说真话的人事实 上是不能与人沟通、交流的,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 能获得某种交际效果,但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办到的,特别是在交际环境不正常时更是如此。
有时,说话人受某种环境的制约,在进行言辞表达时,也可能在“真实”上打-些折扣。应当说,这是一-种说话的策略,与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是有区别的。
2.不说空话
吹肥皂泡是孩子喜爱的游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随风飘荡,异常美丽、但升不了多高,就一个接一个破了。因此人们常常把说空话比作吹肥皂泡,实在恰当不过了。空话总是充塞着各种动听、虚幻而迷人的词句,却没有半点实在的内容,它迟早会被揭穿的。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一个会,议题是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这一问题的报告时,用了许多美丽动听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作完报告后,洋洋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必定会受吹肥皂泡是孩子喜爱的游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随风飘荡,异常美丽、但升不了多高,就一个接一个破了。因此人们常常把说空话比作吹肥皂泡,实在恰当不过了。空话总是充塞着各种动听、虚幻而迷人的词句,却没有半点实在的内容,它迟早会被揭穿的。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一个会,议题是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这一问题的报告时,用了许多美丽动听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作完报告后,洋洋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必定会受吹肥皂泡是孩子喜爱的游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随风飘荡,异常美丽、但升不了多高,就一个接一个破了。因此人们常常把说空话比作吹肥皂泡,实在恰当不过了。空话总是充塞着各种动听、虚幻而迷人的词句,却没有半点实在的内容,它迟早会被揭穿的。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一个会,议题是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这一问题的报告时,用了许多美丽动听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作完报告后,洋洋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必定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有哪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做报告者问得张口结舌,只好老老实实承认没有下去看过。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纺织品在哪里?你们如何为农村保证生产出这些东西?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漂亮的言辞和废话代替了,这是欺骗。”
3.不说大话
为了让人留下印象而夸大事实,常常反倒造成了负面印象,因为真相迟早都会被揭穿。
甲用暴发户的口气告诉乙:“我把100元大钞往柜台上一扔,要店员把领带给我包好。”
乙听了禁不住想笑,因为当时他也在场,知道店家还找了甲30元,此君的说法非但有违事实,竞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将钱扔在柜台上,对店颇既指气使。实在俗不可耐到了极点。说话的态度正可显示我们的修养,客观说话正是品质的表现。
4.不说套话
还有一种令人反感但又常听到的话就是套话,我们也要坚决杜绝。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恶习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 他们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用-些流行的名词代替自己的思想,三句不离口号,颠来倒去几个名词,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前些年,有人做报告一开口就是“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然后就是社论式的语言,结尾又离不开“奋勇前进"“争取胜利”之类的话,由于没有切实生动的内容,没有独特的语言,使人感到单调干瘪。
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曾讽刺过那些说套话的人,他说:“什么叫作现成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套话不能使人产生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了。你们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
总之,“四话”危害性很大,它们使人沉浸在一种夸夸其谈的恶劣氛围中,如果“四话”不除,很难锻炼出良好的口才。
不揭他人短,给人留台阶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在谈话时一定要避开对方所忌讳的短处,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际场合揭人家短处,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
老任身材高大、外形俊朗,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任却深案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无味,三天三夜难以人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为知识分子也F电会愤然变色,有时竞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发,他格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平衡,唯独总讳别人说他“痛”。因为他头皮上确有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若他的面说个“癞”字,或发出近于“痛”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任和阿Q是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你看,陈胜的忌讳心理是多么强烈,这儿位惠难弟兄因不谙忌讳之术而丢了脑袋又是多么可悲!
摩洛哥有句俗语叫:“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这是实情。同事之间为搞好关系,不要揭人短处。
揭短的言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 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会使人脂关系出现用好。同事们宁可离你远的,免得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即使不能离你远的,也要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一天, 在公司的集会中,张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是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
揭短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说话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味 地揭他人伤疤。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名叫诋毁的和尚。人如其名,这和尚聪明机灵,又心直口快,常常议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不了对朝政指指点点,而且有什么说什么,想讲就讲,想骂就骂。
后来,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杭州,听说了此人。乾隆心中不悦,暗想:天下竟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会会他,只要让我抓住把柄,我就狠狠地治治他。
于是,乾隆便乔装打扮番, 扮作秀才模样来到了净慈寺。乾降找到诋毁和尚,相互寒暄番忽然,乾隆看见地上有一些劈开的毛竹片, 便随手捡起片问道:
“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竹片叫“篾青”,就是“灭清”的谐音。诋毁刚想回答,觉得有点不对劲,再看看眼前这位秀才,气宇轩昂,不像是个普通的秀才,于是眼珠-转, 答道:
“这个我们都叫它竹片。”
乾隆听,心中赞叹:好个竹片,和尚你有两下子。但乾隆不甘心,随即将竹片翻过来,指着白的一面问:
“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诋毁心想,若回答“篾黄”又是“灭皇”的谐音,肯定不要,便改口道:“噢,我们管它叫竹肉。
乾隆又失败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诋毁和尚的机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 -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处。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